后宫中的一众包衣嫔妃的脸色更是不好——
如今,康熙后宫身份最高的是佟佳贵妃,她的身份怎么说呢?
佟家是康熙母家,原本是汉军正蓝旗人,在康熙帝登基后先改隶汉军镶黄旗,后改隶满洲镶黄旗,尊贵是尊贵,但无形中又低了满军旗一头,否则,佟家不会费劲心力去抬旗。
真要说起来,佟家入了汉军旗,最多算历史遗留问题,归根结底,他们佟家也是功勋起家,绝对是和满清勋贵一个立场的。
但还是不一样的,都是贵妃,她可没有温僖贵妃腰板子硬。
佟佳贵妃和她姐姐孝懿皇后也不同,她和皇帝可没有什么两小无猜的情分,对于有子的高位包衣妃嫔,她一直挺不起腰来。
面子情的尊贵,又有什么用?
就连她的姐姐,已逝的孝懿皇后,面对乌雅氏,该憋屈的时候,不还得憋屈,人啊,有时候还是得认命。她本人就更不用说了,面对四妃,真要对上,她要是不退让的话,吃亏的一准是她。
仁孝皇后也好,孝昭皇后也好,姐姐也好,温僖贵妃也好,平妃也好,她也好,谁没吃过包衣的亏。因此,看到天幕这一解说,她忍不住讽刺的笑了。
而惠荣德宜四妃也冤得慌——
还是那句话,包衣成分复杂,包衣和包衣也是不一样的。
康熙后宫四妃能身居高位,能生是一回事儿,更重要的是她们属于根正苗红的满洲出身。荣妃如此,惠妃如此,德妃如此,宜妃也是如此。马佳氏、那拉氏、乌雅氏、郭络罗氏都是满洲老姓,马佳氏和那拉氏更是满洲八大姓之一,惠妃和乌拉国主(与清太宗继妃乌拉那拉氏、孝烈武皇后阿巴亥系出同族)一脉算是血脉至亲,宜妃和达尔汉(八福晋父系祖辈,这一支一直和爱新觉罗家联姻,几次尚公主)一脉也联络有亲,就和佟家和满清勋贵立场一样,也不能将她们简单的就归结为包衣出身。
某种意义上,四妃和满洲勋贵的立场也是一样的。
怎么说呢?
康熙四妃和乾隆令妃的身份还是有显著区别的,而清前期和清后期的后宫包衣强势势力分布也是不同的。
但你要说包衣旗真的就对她们毫无帮助吗?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后期包衣能弑主,总归是有缘由的。
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包衣奴才对主子的态度变化,不动声色的捧高踩低,胤礽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有时候,小人物的能量,远比大家看到的还要厉害的多。
更何况,有的包衣混得比八旗主子要强的多,曹家女更是得主子爷赐婚平郡王,许多封疆大吏也是包衣出身,这样的包衣说是奴才,又岂能当做一般奴才对待?
终究满汉之别,比不过官爵高低。
而包衣和八旗早就难舍难分了。
将清王室的吃穿住行都委托给没有制度检察的包衣负责,后期会出问题,不过人性如此。
天幕的重点并非包衣制度,对于包衣制度的改革,只能留待之后再去革新了。
【昭武帝觉得广州天高皇帝远,被发现的风险极低。同样的,有着黑吃黑想法的包衣们也觉得在那里动手风险小,操作起来更万无一失。
于是,不知道昭武帝真实身份的想要往上爬的外官知县,和胆大包天的想要弑主的奴才一拍即合,一场针对昭武帝的阴谋就此展开。
说真的,要是当时的知县知道昭武帝的真实身份,他就绝对不会和在京的包衣官员合作。他只要直接将假死脱身的昭武帝举报上去,就是大功一件。也就不会在谋划失败后,遭到怕事情败露的包衣家族的联手围剿,被斩草除根。
知县的结局,也是让人唏嘘。】
唏嘘吗?
胤誐只觉得,知县活该。
虽然吧……
虽然天幕当中弘暄那小子委实不做人,但终究是自己的儿子,胤誐气归气,但也不会真的希望弘暄有事儿。也因此,明明知道包衣的阴谋不会成功,甚至因为这场事故,因祸得福,从而走上了全新的人生。
但不得不说,看到知县的结局,还是挺解气的。
他一旁的胤禟说出了胤誐的心声:“我大侄子那是什么人都能欺负的吗?看吧,遭报应了吧!
谁说不是呢?
就连十四阿哥胤祯也是如此,他和弘暄不对付归不对付,但那是他们爱新觉罗自家的事儿,外人竟然还敢谋划弘暄,这不是找死吗?
这不,弘暄就听他十四叔拍着他的肩膀道:“臭小子,平常你对付十四叔我的本事哪里去了?”
胤祯一脸痘很铁不成钢,这一刻,他是实实在在为弘暄的不争气懊恼。
弘暄:“……”
不是吧……
合着十四叔你欺负不了我,别人也不能欺负我是吧?
对此,胤祯理所当然的说:“那当然,我都没本事欺负你,其他人凭什么的!”
弘暄:“……”
弘暄真想问一句:十四叔,你小学生吗?
就问——
这幼稚不幼稚!
他总算知道,大伯和二伯两个死对头为什么还能做到一致对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