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在心里偷偷埋怨天幕干事情不地道,不知道他汉文一般吗?时间太仓促,那篇日记他根本还没来得及看完。只要一想起那篇没有看完的日记,就抓心挠肝的,头一次他对着自己的汉文水准恨铁不成钢。
与五阿哥一样,七阿哥眉眼里也都是欢乐。谁都有可能参与夺嫡,但有腿疾的胤祐绝对不可能参与夺嫡。无欲则刚,难得有机会看兄弟都热闹,胤祐只恨天幕爆料太少。
同样没有封号的八贝勒一时不知到底是夺嫡成功被侄子拉下来更丢人,还是如天幕一般更丢人,这两种结果,好像都一言难尽。夺嫡失败还有如此下场,这敦郡王确实命好,但这命好的代价若是让他自己在兄弟间乃至全天下再也抬不起头来,哪怕胤禩窥伺那个位置,一时间也不由得犹豫了。
面子里子,孰重孰轻?
不知道未来自己子嗣单薄的胤禩还在思索,他尚在襁褓之间的儿子,会是天幕中那个千古一帝吗?
胤禟对着胤誐窃窃私语:“十弟,你说弘晸那小子怎么样?”
九哥你可真敢想——
尽管弘晸还是个两三岁的小娃娃,但禁不住胤禟他敢想啊!就胤禟本人而言,若是能有个千古一帝的儿子,他愿意这么丢人。
胤誐没好气的道:“九哥,那可是你五朵金花才得来的一个宝贝儿子,难不成你平时还苛待我那大侄子了?”
胤禟:“……”
好兄弟捅刀子就是痛,也就是胤誐这小子了,要是别人,胤禟立刻就能翻脸。
十二阿哥:……
九哥勇还是你勇,咋那么敢想呢?
不过,胤祹思忱,好像天幕中敦郡王干出来的事情,九哥也不是干不出来。
而十四阿哥胤祯正在盘算着他那三个儿子,弘春、弘明、弘映到底哪一个有大帝之姿。这倒不是胤祯对自己不自信,可是天幕显示未来夺嫡之争那么凶残,还不知道最终哪个不熟悉的弟弟捡了漏,自己坐不上皇帝,但太上皇也很香啊?胤祯如是想到。
十五阿哥胤禑选择目瞪口呆,这是爱新觉罗家能干出来的事儿?
不怪乎所有人做出幼主登基的揣测,现实是:正常皇帝是疯了才会设立常务副皇帝——
在大家不知道常务副皇帝有时候也可以是一种戏称的情况下,作此推测完全符合常理。就连康熙帝本人都在琢磨他那些年龄尚幼的儿子,当然,比起儿子们,康熙帝本人的心态倒是好的多。就如汉武末年,霍光秉政,总归有汉宣帝的存在,最终还是汉家天下。有昭武帝在,爱新觉罗的未来绝对差不了。
没人知道,在知道未来还有昭武帝兜底,康熙帝自己隐隐松了一口气。
废太子的决定做得到是挺果决,但是新的继任者他却迟迟不曾定下,又或者说现在的他就不曾考虑过保成之外的继任者。
老大是一把好的磨刀石,却从来不是他选定的继承人。他性格莽撞,勇武是勇武,但如今的大清不需要一介莽夫。
老三,书倒是读的不错,可惜治国不是读书。
老四,是个能臣,性子太急,有些吹毛求疵,也太过较真。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水至清则无鱼,这个性子,太过了。
至于在场剩下的阿哥他更是不曾考虑,宫里的小儿子们更是不说也罢。儿子多了就不值钱了,反正他宠幼子是一回事儿,但要说对儿子的了解,反而不如年长的几个。
对着还不是政敌的儿子们,此刻的康熙帝的评价还算公允,最起码和日后的嘴毒不可同日而语。
但公允有什么用?他数来数去,似乎……除了保成,其他人都不行。
那到底是为什么,让他选择了幼子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局势,他才会选择幼子登基?
所有人都迫切的希望天幕能够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以便大家权衡利弊窥伺未来。可偏偏天幕小气的很,转而论述心理学相关的讨论来。
【以上史料中记载的昭武帝都是他已经独当一面的时候,然而众所周知,无论是东洲的史书,还是我们中洲本土的清史稿都不曾过多着墨昭武帝年幼的经历,这对于溯本追源昭武帝开阔性的一生的学者是遗憾的。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有道理,但也不是那么有道理。
应该这么说:性格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并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关键期,这些关键期对人的成长及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性格形成的萌芽期在三周岁以前,核心期在六周岁之前,其雏形则在十八岁之前基本形成,如果以后没有特殊变故或有目的去改变,性格基本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及‘人十八岁之前形成性格,十八岁之后活在性格里’这样的说法。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老话也在说明性格形成后的难以改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