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重逢后遗症,周述总感觉自己这段时间也很容易患得患失。
姜芋周拍戏的地方虽然就在临江影视城,但距离市中区也是有四十公里的路程。
拍戏这段时间姜芋周住在剧组安排的酒店,开机一个多月,周述这三天两头的见不着人,心里实在不安。
尤其是看着网上粉丝发的那些片场路透,他便是更坐不住了。
虽然这部剧感情戏不算多,但看见姜芋周跟别的男人互动,他打心底里就烦。
当初求着舅舅签她,是因为想把她留在自己永远都能看见的地方。
谁能想到姜芋周除了舞蹈以外,演戏竟然也是天赋型选手,一部爆火的舞台剧不够,改的悬疑剧更让她名气大涨。
好不容易遇见一个还不错的年代剧本,姜芋周尝试一下也没觉得有什么,他倒是先自我矛盾起来了。
这下想后悔也来不及了,姜芋周现在红的可不是一点半点,都要红透半边天了。
今早姜芋周还给他发了几张定妆剧照,怎么看都是三千六百度无死角的美。
拍戏的时候手机看的少,周述想找她聊天,也都得等她下戏之后。
周述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不去想杂七杂八的事情,也能让自己静下来处理集团上的事情。
周述翻看着投资的项目计划书,渐渐分散了自己的思绪。
最近这几年,企业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资金链断裂,导致一些项目技术创新不足,未能跟上行业技术发展潮流,被新技术淘汰。
再加上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多政策调整对企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寸步难行,最终面临倒闭。
但也有很多小型企业的人才,能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各自领域上进行突破,不断创新和科研新的技术,成功出圈的也不在少数。
圣乔集团这几年,针对小型企业的项目,也进行了专项的研究。
-
周盛从自己的父亲去世后,周盛从也就辍学了。
十五岁去南方打工,跟着经商人学了不少生意上的本事。
回临江之后,就收购了自己村里的一家小型家具厂,然后以批次为单位,向周边村以及县城,推销自己家具厂生产的家具。
经过那么几年的折腾,家具厂越做越大,客户也越来越多,周盛从看中商业的前景,成立了家具公司,以家具生产和室内装潢为主要盈利手段。
机缘巧合下遇见郑巧曼,以合作的关系,承包了郑氏资本旗下的地产楼盘售楼处和样板间的装潢,又一次把公司推向了蓬勃发展的轨道。
周盛从觉得他跟郑巧曼的性格相同,又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接触下来,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只会一心搞事业的女人。
于是穷追猛打了一年多,两个人才修成正果。
婚后两口子就以多经营模式为主,打开全领域产业通道,机器零件,加工板,新能源与环保等新兴产业,只要能赚钱,两口子豁出命也愿意干。
用了五年的时间,让公司成了全临江唯一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后来家具公司线上经营模式越来越完善,线下门店在全国也有几百家,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周盛从和郑巧曼也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对外合作,一个负责对内把控。
郑巧曼一周有六天,都要亲自去不同的工厂监督,必须严格把控质量,她才能做到无愧于心。
那段时间连轴转,郑巧曼也因为身体原因住了好几次院。
吃了一时的红利,小企业扩张成集团的第一年,效益就不断上升,税后利润每年就达到了两千多万,还单单只是一个行业。
圣乔集团这几年接触了那么多领域,效益也全都是只增不减,一时间圣乔集团在整个商业界也小有名气。
集团上市的日子逐渐临近,郑巧曼却被确诊了肺癌晚期。
周盛从最悔不该让郑巧曼没日没夜的跑工厂,被确诊那年,周述也就才四岁,在还不明白生死的年纪,就要体会跟亲妈分别的痛苦了。
那段时间,郑巧曼甚至都不敢睡觉,生怕第二天醒不来,就再也见不到自己这么可爱的宝贝儿子。
坚持了半年多,郑巧曼病情恶化,还是加快了离开的时间。
郑巧曼走了以后,周盛从把集团所有产业重新分配管理,加之有郑氏资本的帮助,坚持了十五年的企业,也终于熬到了上市。
集团上市后,郑老爷子也找周盛从谈过心,劝他再找个人照顾自己跟周述。
周盛从根本就没有续弦的打算,但也架不住老岳父一直催,没办法才勉强答应跟郑老爷子世交的孙女见面。
两个人倒也算聊得来,丁莉在体制内,工作安稳,相夫教子的话也算是个合适的。
周盛从本想着先以朋友相处,但丁莉这人本就善良,也不怕吃苦,就算周盛从工作忙到忽略她,她都可以欣然接受。
一来二去也算是有了感情,等到周述上了小学能独立后,两个人才结的婚。
对于周盛从来说,自己是二婚,总也比不过没结过婚的好,对丁莉也一直都是很好,但丁莉不想让他有这么多的顾虑,直接从编制内出来,在家里相夫教子了。
两年后丁莉怀孕,一直到孩子出生的时候,周盛从都没想好给她取什么名字。
周颜西那天出生是正逢夕阳时分,周家出生的女儿也是颜字辈,承得女欢喜的意思,所以就给妹妹取名周颜西。
-
这几年圣乔集团在周述手底下,效益比往年更好,周盛从刚好也能找理由摸鱼,多出时间来在家里陪丁莉了。
之前有一家专门做人工智能义肢的科技公司,带着公司新研发的智能义肢,来圣乔集团找过周述。
周述本身就对这种基层的创业公司感兴趣,虽然小,但所谋领域都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行业,如果做的好,投资起来也可以省心。
智能义肢在国内也已经普遍,在国外的技术就更不用说了。
真正让大家了解国产这两个字眼,就必须要拿出具有差异化的东西,但又不能完全丢失它本来的性能。
今天智能义肢项目的负责人约好来集团做项目阐述,周述翻阅完文件,把上午的茶水倒掉,准备重新沏一杯新的。
杨之一整个上午都在对接开会流程,会议室准备好,他拿着新的项目企划书,敲了敲总裁办的门。
周述刚好经过门口,顺手走过去把门打开,见到是杨之,他举着杯子问
“需不需要喝茶?”
杨之礼貌的笑了下
“先不用,我来跟您汇报一下新项目的事。”
杨之是周述回国后,临江大学的校招会上,亲自招的秘书。
年轻有活力,脑子也足够机灵,各个行业的潜在规则和运维思路,都已经在他脑子里形成了笔记,只要周述问到的问题,他基本都对答如流。
见解也不是一般的高,让他来处理一些项目上的事情,基本也不在话下。
入职公司三年,杨之对集团的产业熟悉到,闭着眼睛靠嗅觉,都能准确的说出这个项目的所有优缺点。
杨之把文件放在桌子上
“这次想要融资的新项目,是关于聋哑人群的。”
周述听到聋哑两个字,眸光闪了闪,他对这种行业的项目从来都不避讳,也表明了自己喜欢这种创新形式的产业。
他接手圣乔集团,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关于聋哑人群的。
这次的新项目也不例外,国内聋哑人数也已经超过了两千七百多万,如果这些项目真的能帮助残障人群过上正常的生活,那也算是解决了这类人群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