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虽笑而不语,却立刻礼貌地倾身作揖。他什么客套话也不讲,直接开口发问:
“妹妹读的是鲁诗还是韩诗呢?”
崔缨愣住,不明所以,只老实交代:“毛诗。”
曹植却有些轻蔑地哼声笑了。他昂起头,定睛说道:“数月前,二哥早跟我提起过缨妹妹,夸尔何如何如,‘熟读诗书,府中姊妹皆不能比’,今日一见,果真无差’。只是你四哥心傲得很,素爱与人论辩,今后行止同处,少不了和妹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倘若妹妹学问不济,被四哥惹哭了,又说我欺负你,跑去父亲跟前告状,如之奈何?”
曹丕忍住不笑,环抱双臂,后退一步,一副看好戏的架势。
已有大学生心理年龄的崔缨看着小曹植纯真的眼睛,哑然失笑,毫不客气地用《论语》反击了回去:
“曹四公子曰‘如之何,如之何’,缨儿‘末如之何也已矣’!”
刚认识就来个下马威,想先发制人,甩过一堆“如”啊“何”的,搞得崔缨头晕,对白大概意思是:你问我以后起了冲突怎么办,哈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呢!
曹植微愠,眼光落在她斜挎的布囊上,于是指罢,故作惊喜道:“妹妹囊中之物深藏不露,莫非是送给四哥的见面之礼?”
崔缨故意装傻:“囊中并无他物,只是棠梨,你要么?”
曹植笑:“我要的不是‘梨’,是贽见之‘礼’。”
“是‘礼’呀!缨儿准备了棠梨酒,对四哥可是‘礼敬’得很呢。”
曹植一听是酒,竟瞬间将小崔缨的酒壶窃出,背过身去,还在两手间交替把弄,饶有兴致地赏玩起来,小崔缨伸手欲夺,他倒高高举起,让她踮脚也碰不到,还跳躲在曹操背后,坏笑道:“缨妹妹,此棠梨酒可甜否?”
“还给我!”
“妹妹既准备了‘梨’送人,岂有归还之‘理’呢?”
“……”小崔缨鼓起双腮,气得说不出话。
旁观众人,见此孩童玩闹场景,皆忍俊不禁。曹操笑着嗔怪道:“植儿,不可对你妹妹无‘礼’!”
“父亲,孩儿有礼呢!”曹植敛笑,端正地不服气道:“缨妹妹忘了备礼,孩儿受母亲指点,可是精心备过礼呢!”
“哦?”曹操迷惑。
曹植仍旧含带笑意来到小个子崔缨面前,却并没有归还棠梨酒的意思,他问道:“好妹妹,四哥再问你一回,酿此酒之棠梨,可甜否?”
崔缨撇撇嘴,不想理他:“四哥自可尝之,何来问我?”
曹植忽然颇有深意地问道:“那缨妹妹,你有佩玉吗?”
崔缨瞟了眼他腰间佩玉,一时不解他这句没来由的话,冷哼一声,只敷衍着答道:“玉石温润,那是君子才有的物什,缨儿一介女辈,哪能跟四哥相比呢?随意佩戴,于‘礼’不合。”
曹植摆手笑:“诶——不然。《玉藻篇》曰‘古之君子必佩玉’。缨妹妹既熟读诗论,学媲君子,如此,何以不能佩玉?”
奇怪,听曹植赞美他人,崔缨为何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却见曹植取下腰间那串玉组佩,竟像个翩翩君子一样,亲手为她系在腰间。
那是一串典型的汉式玉组佩:云形玉珩两块,半璧形玉璜两块,磬形玉珩一块,底部还有玉珠两颗。通体翠绿,并无纹饰,摸上去温润清凉。只是多了玉舞人、玉环、玉觹和冲牙,显得过分华丽,若能去掉这些繁缛的的装饰,仅留个“豆”字形,那才真的叫小巧别致。
这玉组佩看着十分眼熟,崔缨却因紧张,一时想不起在哪见过。
她不好推辞,有点受宠若惊。
曹植后退两步,得意洋洋,当着众人的面,朗声笑道:
“诗有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又有云‘投我以棠梨,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戴了我曹家的玉组佩,缨妹妹从此便是我曹家之人,更是植儿永远保护的妹妹。妹妹且请放心,日后共处,我断然不会欺负你。”
真的吗?真的吗?
曹子建,君子一言,可是驷马难追。
闻此童言稚语,崔缨只敢用眼神质疑他。
曹操大抵是懂得曹植用意了,与旁侧诸将,冁然而笑。
玉组佩又名杂佩,《女曰鸡鸣》原诗中的“来”字,本是借用作“赉”,是慰劳、关怀的意思,曹植却故意读成“到来”的“来”。《木瓜篇》更是《诗经》里的赠答名篇。孔融四岁让梨,曹植年纪虽小,却愿意将自己的玉组佩赠与初次谋面的妹妹,并巧化诗句,可谓礼数周全。
崔缨这才明白,曹植,这是想与她较量诗、论之学呢。
毕竟他才是曹家“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的神童,如今突然又多了这么一个年纪相当也读过诗论的妹妹,自然不甘心,自然是想要在众人面前压她一头的。到底还是童真未泯,这位总角少年,成功取悦了他的叔伯长辈们。曹植有口无心,说出“曹家之人”那句话,更中曹操下怀。
“难得你们兄妹二人如此投缘,植儿,缨儿,日后府中修习功课,还须相互砥砺才是!”曹操捋须笑道。
“孩儿记住了。”
猛风骤起,雪势加大。
一旁的曹纯按剑笑道:“兄长,且休罢,不可再聊了,沙尘尽入口中矣!”
众人皆笑,曹操遂与诸将携手相将,徒步入城,一路谈笑,曹氏兄弟亦并排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