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者,健飞之猛禽也,焉得如此轻易中矢?”曹操的声音雄浑而古怪。
虎豹骑总督曹纯双手拾起毙鹰:“司空,此乃一只垂暮之鹰。”
“何处来的黄口小儿?敢在帐前射箭,竟将一只将死之鹰射落司空跟前!是何居心!?”曹仁上前厉声呵斥道。
崔缨屏住呼吸,紧张得不敢说话,几乎快将头埋进泥土里去。
曹丕悄悄对曹操说了几句,须臾,但听得曹操笑道:“我等饮酒正酣,忽闻帐外似有鹰鹫悲鸣,只当帐外有位驯鹰壮士,遂携手出帐,一探究竟,不料,竟只是一小小女娃在玩弄弓箭耳。”
众将士对视罢,只好都跟着曹操微笑了。
“孺子,起身,近前来。”曹操命令道。
崔缨缓缓起身,走上木阶,灰头土脸地来到众人跟前,不知该向曹操行何礼,只好低头不语。被曹营文武官员环绕,紧张的气氛一度令她窒息。
曹操从死鹰身上拔出那支羽箭,微微俯身,递到她面前,语气不紧不慢:“将死之鹰,死不足惜。你拿着它,回到原地,再射一次,射辕门。”
崔缨颤巍巍地接过曹操手里的箭,下一刻,便与那双洞穿一切的眼睛对视,她慌忙垂下眉眼,大气不敢出。
曹丕按剑俯身,温和递过一把长弓,崔缨双手接过,才发觉它比先前的弓都要轻,曹丕也不顾她惊诧的神情,只回到曹操身后,恭敬站着。
崔缨明白了,现在除了自己,谁也帮不了她。
于是她抱弓转身,走下木阶,回到刚才射箭的地方,对着五十米开外的辕门挽弓拉弦,吸气凝神。
箭发离弦,弦声鸣鸣。然而遗憾,还是未中辕门辄半空跌落,崔缨落寞折返,伏跪阶下。
“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曹操摸须笑道,“足可见,适才此女射杀暮鹰,不过戏耍间之巧合耳!如此,虽是垂暮之鹰,又有何可惧?”
诸将闻言,莫不附和欢笑。
正在此时,从暗处冒出个无名小卒,附在曹操耳旁说了几句,曹操于是笑眼盈盈,低语吩咐了些什么,小卒领命而退。
“诸君,这突降之‘鹰’也见过了,仍旧归宴饮酒罢。”
“唯——”
“崔缨,你且一同入帐来。”曹操又补充了一句。
众将闻言,面面相觑,纷纷窃语揣测这小女孩的身份。怔怔地看着曹操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没入深帐,小崔缨倒吸一口凉气,心脏砰砰直跳。
崔缨啊崔缨,别怕,别怕,你一定要冷静,曹操是这个时代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代表,一定要谨慎说话,不会有事的,一定不会有事的。
营卫打帘,崔缨颔首入帐,不敢平视,余眼却在细细留意帐内陈设:典型的汉式军帐,九枝连盏灯将木制的地板映照得十分锃亮,筵席铺设盛大,案几整齐排列,侍婢垂手而立,曹操高坐上席,左右各有倡优,身后更有层层屏风。
众将坐回原席,短箫铙歌继续。步入大帐后,崔缨趋步上前,行至席央,行稽首大礼:“民女不知礼数,一时玩乐,还望司空恕罪。”
崔缨微微抬头,却见曹操缄默不语,似有严肃之色,他自行挽袖,举勺盛酒,兀自独酌,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众人猜不透曹操之意,皆不敢妄自发声。于是半晌过去,席宴仍旧只有笙乐声,帐内气氛莫名焦灼。
一想起眼前之人,就是史书里那个会夺自己性命之人,代入感莫名强烈,崔缨突然恐惧起来,哆嗦着握紧双拳,几乎快将指甲嵌进肉里。再一瞬,回忆起从前在外遭受着重重磨难,今又在此忍受权势压迫,一时间,她竟大汗淋漓,头晕目眩。
“汝,何故汗如雨下?”曹操突然发问,瞬间将崔缨惊醒。
“因为……因为……”崔缨结结巴巴,答不上话,曹丕在一旁坐着都替她着急。
完蛋,一紧张,前世学的什么古文都不管用了,都想不起来了。崔缨心慌不已,疯狂在脑中组织语言,忽然灵光乍现,于是颤声应答道:
“初见曹司空威颜,民女战战惶惶……故而汗出如浆。”
“那为何适才帐外,汝未尝出汗?”曹操好玩似的笑问。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席中文武幕僚听了,纷纷轻声掩笑。气氛总算活跃了些,崔缨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努力平复心情。
不怕,不怕,他曹孟德又不是老虎,我谨言慎行、随机应变就是,好歹我也是真的清河崔氏,还怕他为难不成?于是崔缨渐渐冷静,鼓起勇气,慢慢抬起头来,去直视台上那个中年男子似笑非笑的脸。
“上前,来孤席侧坐下——”曹操命令道。
“唯。”小崔缨再拜叩首,挽起裙裾,听从其言。
曹操见她颔首低眉,仍有怯意,遂拿起一卷竹简拍在她肩上,唬得她一哆嗦。
“抬起头来——”
这一刻,崔缨仿佛体会到了圣旨临头的感觉。
不管了,豁出去!
于是与曹操双眼相峙,她故意露出天真的神态,闪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微笑以对。
他在打量着崔缨,崔缨也趁机打量着他。
曹操早已换下猎服,头戴冠帢帽,身披轻绡旧裳,腰佩盛巾鞶囊,席侧一双单色鞋履,看着已穿多年,席后还有多扇屏风,并无多少花纹雕饰,甚至有补纳的痕迹。只是屏风后,似有人影晃动。
早在前世就听过,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于军营中“轻佻无威重”,果真如是。崔缨暗暗莞尔,垂眉听候。
“嗯,像,确实像。”曹操收回竹简,点头笑道。
众人迷惑,谋臣席列首席中人问道:“此系何人之女?不知司空言者,与何人相像?”
曹操并不答,只转头看崔缨:“孺子,你是何身份,且自行说来。”
崔缨沉默片刻,提裙起身,恭恭敬敬地走到阶前跪下,作揖拜道:“民女姓崔名缨,清河县东武城人氏,家父讳名霸,家叔讳名琰,字季珪。”
满座哗然,曹操却不动声色地发问:
“汝年岁几何?”
“民女今年十岁有四。”
“你说你是清河崔氏女,幼时遭人拐卖,没入奴籍,后又自行北上,寻回冀州,闻此言者,莫不觉荒诞。孤曾派人探得,崔府确于数年前走失一女,也确实对得上年龄。只是时过经年,容貌多有所变,未免难辨真伪。孤久慕清河崔公盛名,知琰为其兄寻觅亡女多年。坊间传言,其女生来聪颖,奇赋异禀,幼即工书,似男子般好读经卷,遍览诗书,目之而不忘。你曾身没奴籍,又现身袁宅,今有何能,足以自证身份?”
看来是那些坊间传闻勾起了曹操兴趣,他由是生疑,想借机验证一番。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权当毕业答辩,又有何妨?多年前在崔府中学得的一星半点儿儒经,崔缨早已忘却,可奇怪的是,前世所学所背的古籍,仍记忆犹新。
“司空所说甚是,当今天下大乱,人人皆欲攀附士族名门,以图自保。适才司空也提到,坊间传言里的清河崔氏,自是名门闺秀,饱读诗书。民女虽早年与家人离散,但儿时所背诗、礼,所学孔孟之道,所览诸子百家之言,并未忘却多少。司空大可当筵考问,一试便知。”
曹操哈哈大笑,他想要的正是这小崔缨最后一句。
小崔缨信心满满,正准备好了应答曹操关于《诗》《论》《史》《礼》的考问,曹操却不按常理出牌,挥袖命人端来一物,正是她之前所写的两块竹片!
崔缨不禁暗道不妙。
神童者,当世多有,不足为奇,他曹家就有三个,曹操怎么会稀罕。
曹操稀罕的,是那个女童“幼即工书”的本领。
要知道,曹操也是享誉后世的汉末书法大家之一。
那一刻她心想:关公面前耍大刀,此后,我大约是要完了。
“你说没入奴籍,更流亡多年,如今仍能将八分写得这般娴熟,恕孤未敢信也。”
嗯?八分?那是什么?小崔缨亮晶晶的眼睛愈发清澈了。
“公达,取此二物与诸君一赏。”曹操示意首席谋士上前,但见那人面相敦厚,正值中年之龄。闻其表字,崔缨已知他是荀攸荀公达。
文官们传阅罢竹片,议论纷纷。
曹操继续发问:“你所写的八分,变波、磔而为撇、捺,且侧、啄相依,行云流水,似兼有章草与小草之妙,若无经年习练,怎有如此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