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回答道:“倘若论家世,冀州袁绍,四世三公,天下鲜少有与之能匹敌者,更兼兵精将广,名臣武将众多,攀附者不计其数,但他亦并非吾心中明主人选。”
“袁绍家世显贵,袁绍本人亦是天之骄子,仁兄为何不投奔他呢?”周瑜故意说道。
李世民:“袁绍虽有威容器观,鹰扬河朔,但他拥贤才而不用,闻善谏而不纳,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早晚得被曹操所灭,吾岂会千里送人头?”【注2】
周瑜心中暗暗惊叹,李世民不仅武艺高强,才情双绝,还智略超群,真是难得的王佐之才,倘若有他助力,东吴定能一扫死海,平定天下,这下周瑜更舍不得李世民离开,想办法要将李世民留下。
“天下英雄所见略同,恩公属意的明主既不是曹操,亦不是袁绍,该不会是荆州刘协吧?”孙策问道。
刘璋暗弱,不值一提,剩下的最可能就是刘协了。
虽然他在世人眼中,一直都是傀儡懦弱的皇帝,但是有一点,是天下所有诸侯都比不了的。
那就是,刘协是汉室正统皇帝,那些忠于汉室的旧臣,就算明知汉室衰微,也愿拼尽全力,力挽狂澜。
他孙策虽然有征服天下的壮志,但是他不姓刘,注定要遭遇比刘氏更多的困难。
不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先父为了建功立业,四处征战,勠灭黄巾贼寇,威名显赫,自己作为孙文台的儿子,岂能丢他的脸,当一个屈居于小人袁术的懦夫。【注3】
纵然千难万险,他必勇往直前。
李世民回答道:“没错,正是荆州刘协。”
“仁兄该不会是刘协派来东吴的说客吧?”周瑜道。
周瑜心里已经琢磨了一堆,李世民看起来聪慧弘毅,坚决果断,不像是初出茅庐的青瓜蛋,他潜入东吴,暗中相助伯符兄,到底为了啥?
倘若如他所言,钦慕伯符兄少年英豪,不忍他如此早逝,那为何他不归附东吴呢?
东吴虽然不如冀州许都地广将多,但是有江河之固,山川之险,土地肥饶,鱼米繁盛,众才依附,更兼伯符兄勇谋兼具,爽朗重义,能听善言,鼎足江东,以此为本,趁机北上,如其克谐,天下可定。【注4】
但是自己和伯符兄已经朝他抛出橄榄枝,可他不但不接受,相反还说另有明君。
既已有明主人选,干嘛来东吴跑一趟?
看他主意坚决,肯定已经投奔刘协,然后奉刘协命当说客。
如若不然,周瑜想不到别的解释。
李世民坚决果断地说道:“吾断不是刘协派来的说客!”
“仁兄敢起誓吗?”周瑜正色道。
李世民:“起誓有何不敢,吾李世民在此立誓,如若我为刘协说客,车裂而亡。”
【这个誓言够毒的。】
【周瑜,他不是刘协派来的,因为他本身就是刘协!】
【周瑜,你的想法其实是对的。】
周瑜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李世民,发现他并不像撒谎。
“刚刚皆是公瑾玩笑之言,请恩公切莫在意。”孙策连忙打圆场道。
“既然恩公决意要投奔刘协,为何要来我江东呢?还煞费苦心多次营救伯符兄?”周瑜继续追问道。
李世民:“汉帝刘协爱民如子,仁德宽厚,但是二位亦是人间豪杰,吾不想伯符惨遭陷害,更不想你们与汉帝兵戈相见,因为那样既耗费资财,又浪费兵力,还让百姓遭遇战火。”
虽然他起誓不是汉帝的说客,但他所言所为,皆是汉帝的说客,孙策周瑜岂会不知。
倘若二凤当曹操和袁绍的说客,此时此刻,周瑜可能会杀之而除后患,但是李世民属意刘协,他们则不会杀他。
其一,他对孙策有救命之恩,杀之为不义。
其二,既然李世民忠于汉帝,杀之为不忠。
听到二凤属意荆州,周瑜没有回答,他看向孙策。
孙策听后道:“恩公身怀壮志,不能在吾帐下效力,实乃大憾。不过共同效力刘协之事,还待商榷,毕竟这江东数郡都是弟兄们用命打下来的,我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数万将士,倘若刘协跟恩公一样,卓尔不凡,睥睨天下,吾甘当卫青霍去病,保天下太平,倘若汉帝孱弱,不思进取,吾自不能明珠暗投,将数万将士和百姓置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