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的婚事结束好些天了,村里人还津津有味的回味着。这一年到头难得地吃到这么多的肉菜。
“下一次不晓得吃哪家的酒碗哦!”
“哦,对了,曹立春和方永康同年的吧!他比方永康就小几个月,唉——钟大嫂,好久吃你家立春的酒碗哦?”
“对象都还没找到,吃啥子酒碗哦!”
“哦,立春工作那么好的,咋会没的对象?他有啥子要求?我改天给他说个对象。”
“晓得他哦,年轻人的事,我们老年人咋管的到哦。”
被叨念着的不止曹立春,还有在镇上的于悦和赵婵娟。
今天赵婵娟请了半个小时的假,去镇上的初中。回来时,碰上提着水瓶打水的于悦。
赵婵娟拍了拍腰侧的挎包,笑着说:“我拿到初中毕业证了。”
于悦眼睛笑得弯弯,真心诚意的说:“恭喜!也不枉你最近天天下班回家看书看到12点。”
赵婵娟点点头,说:“没办法,我笨的很,只有勤能补拙。晚上请你吃酸辣猪蹄!”
“你笨?那咱村就没有聪明人了!”
“在说什么呢?这么开心。”林成旭今天来公社开会,开完会出来就碰见村里的两个干部,顿时就觉得很亲切。
这公社呀,有他们村里的干部。
他觉得骄傲。
赵婵娟含笑问道:“看把你高兴,今天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情啊?”
“瞌睡遇到枕头啊,这不是有一件高兴的事情。” 林成旭说,“赵干事,你先前不是说办厂咱们圈儿缺人吗?现在好了,不愁了。咱村儿要来九个知青,他们过来帮助咱村儿开荒地种地呢。这在建厂的事儿有眉目了。”
“这有人了,就有地了,就有产出了。真是太好了。”
于悦看到赵婵娟尴尬一笑,只听她说了一句恭喜。
知青下山的队里有什么好的呀?他们力气小,也不懂农活,吃的挑剔还不比社员少。
知青越多对村内的负担就越大了,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于悦关心的问:“九个人他们住哪里呀?”
“这不今天开会就是让大家回去给知青们见知青点,让他们有个住的地儿。知青来支援我们也不容易,咱们得建好一点。”
赵婵娟不予置评。
村长的干劲大,村民们也高兴的在村前建了知青点。
来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啊,一定比他们会种地,会养猪。
村民们满怀期望。
于悦去看了,建的还挺大的,四间房,外加一间厨房和厕所。防止外面还插了好多木条,圈了一大块地。
村长说:“院子给知青们晾衣服,也可以种点儿葱啥的。”
知青们正式来的那一天,村长还特意借了牛车去镇上接他们。
知青到的那一天,于悦也去了。
她大吃一惊,因为看到一个熟悉的人。
两人欢快地搂在一起,片刻后,于悦说话了:“美美,你怎么过来了?”
崔秀美愉快的笑着:“先前我就跟你说过,我一直想当知青。支持国家建设,贡献我一份小小的力量。”
崔秀美虽早有预期,但到了地方,才真正感觉到了不一样。
万盛公社几乎就是黑白色,目光所见到的穷困。
唯一一家国营饭店,也只有几张桌子,寒酸的不行。
“来来来,大家把行李放到牛车上。”林成旭热情的招呼大家。
虽然他看到这些知青有点儿失望,一个个长得细皮嫩肉的,这能干活吗?
于悦看到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将崔秀美旁边的行李提上了牛车。她注意到,刚才崔秀美和奔向自己的时候,他就在看自己。
但很快就撤回了视线。
他是崔秀美的谁?
于悦悄悄对崔秀美说,“明天天休息,我让你尝尝咱农家地道风味儿。”
“好啊,这可是你之承诺过我的。我这次给你们村带来了这么多人才,是值得你好好感谢的!”
“好好好!想吃什么,我明早来问你。”
于悦还要上班,只能挥手目送。
回头看见赵婵娟无精打采的样子,于悦低声问:“怎么啦?”
“没什么。”赵婵娟高兴不起来。她收到了顾绍忠的信,你信中说他妈妈要过去住一段时间。好像还带了个亲戚过去。
她不是狭隘的人。
相比他就是太大方了,所以上辈子给自己找了不少的麻烦事情。
上辈子就是这样,她嫁给了顾绍忠,在乡下又伺候了婆婆几年。可婆婆怎么报的呢?他随军以后,婆婆记着看儿子的名义,带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到军营里,试图让顾绍忠娶那姑娘。
可这辈子,他和顾绍忠才结婚多久?
一年不到,两人分居,没有孩子很正常。可是婆婆就那么迫不及待的要带姑娘去见顾绍忠,她把自己置于何地?
这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何况,她现在也请不了长假。
赵婵娟想了又想,还是先去供销社买一点信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