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这一天于家最热闹。
方玉珍天不亮就起床,将昨晚泡好的豆子洗干净,于悦打着呵欠起来帮忙时,方玉珍和赵婵娟已经在厨房熬豆浆了。
“懒虫,这时候才起来,想你这样,全家都得喝西北风!”方玉珍骂女儿。
赵婵娟捂嘴笑,她过来帮忙的时候,方嬢还让她再去睡会儿的,明明是心疼女儿,却又嘴上不饶人。
“小勇才是懒虫,到现在都还没起床吧?”于悦不服。
方玉珍:“小勇起了,跑去耍了,也不给我搭把手,也是个懒虫。”
赵婵娟:“方嬢,幺妹才不懒,家里一个冬天的柴火全是她捡的。幺妹,你过来烧火,我去掐把香菜。”
方玉珍没吭声。今年养了六头猪,天天煮猪食,要的柴火确实是多。还有腊月到现在,每天都做豆腐,熏豆干,家里的柴火就没断过。难为幺妹又是上班又是要担心家里。
“我还割猪草了!”于悦补充,她将十指张开伸到灶膛口烤火,拉着赵婵娟:“别走啊,吃过饭我去弄香菜、香葱。”
冬天天气冷,离开了灶膛是有些冷,两人在一起嘻嘻哈哈。一会儿开锅了,三个人合力将豆渣分离出来。
于小勇赶回来正好喝豆浆。
“喝完豆浆去自留地把你爸叫回来吃早饭,别东跑西跑了,吃过饭,把鱼打整出来,别一会儿你大姐他们过来了,饭还没做好。”
“妈,一会儿你杀鸡吗?”于小勇期待。
“你就知道吃!”
于大姐一家是十点左右到的,带着两个女儿。大姐夫有一副憨厚老实的面孔,背篼里背满了自家种的芋头和菜,手上的篮子里装着一只鹅。
看到老丈人家房子大变样,站在门口愣了好久才被于大姐推了进去。
到了家里,他放下东西,就要去老丈人那里一起干活。
方玉珍没拉住他,于大姐说:“修房子没能帮上忙,妈,你就让他去吧。”
相比于崭新的房子,于大姐更意外的事父母的状态。父亲最近几年身体不好是她知道的。那时候,家里为了父亲的病省吃俭用,每次过年回娘家,母亲穿的总是那件蓝色棉衣。别人每年添新衣,母亲则是每年在衣服上添补丁。
今年,妈妈穿上新棉衣了,还是暗红色的,她脸上透着淡淡的喜悦与满足。父亲也不再弓着腰背,不再三步咳两声了;弟弟也长高了不少。
“妈,怎么修房子也不支个声,我们都没能过来帮忙。”于大姐红着眼睛说,“爸的病是终于好了吗?我刚瞧着他在咱家自留地里。”
“好了,好了,全好了。这都对亏幺妹。”方玉珍牵着两个拘束的外孙女说:“手这么冰凉的,冷到了吧?走,外婆给你们做了暖和的新棉袄。”
于大姐眼神复杂地看着母亲将女儿带走。
于二姐是快十一点过来的,顶着个肚子走不快,于二姐夫背上还背了一个小的。于二姐带了一只鸡。
她挺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和大姐一样,在老家的门口呆愣了,新年的气息贴在门栏上,一切都是那么崭新而不同。
方玉珍听到门口声响,连忙从厨房迎出来,一看到她的身影,脸上的笑容瞬间绽开:“回来啦!还带这么多东西!这又揣上了,鸡就留在家里吃不好?”母亲一边嗔怪着口气,一边赶紧接过她手上的袋子。看到她显然还不忘瞥一眼女儿的肚子,眼中满是关切:“累了吧?快坐,今天有你爱吃的豆花,幺妹做的蘸水可香呢!”
于二姐笑笑:“是公鸡,留在家里费粮食,还不如捉过来孝敬娘。”
二姐夫人也踏实,听到大姐夫上田坝去了,将儿子交给于二姐,自己跟着就去了。
方玉珍很欣慰,两个女婿都是勤快老实的。她对孙儿孙女都是一碗水端平,都有小棉袄穿。
人一多,过年氛围便更浓厚。于火明也过来了,他满脸堆笑,把火盆推给孙儿孙女们,免得冷到。
几个女人在一起边择菜边聊天,一年没见了,说不完的话。话题从娘家的新房开始,两姐妹很高兴,爸妈给他们留了两间房,今年可以带着儿女在娘家多住几天了。爸的病好了,娘家的日子就好起来了。
择好菜,两姐妹带着儿女去去猪圈看了,六头肥肥的猪,可着实让她们惊讶了。
看到方玉珍把一桶一桶的猪食倒进猪槽,几头猪儿哼哧哼哧地跑过来,吃得那个欢啊!
看得几个小家伙直乐,于二姐四岁的儿子挥着手,流着口水兴奋地说:“吃,吃——”
两姐妹还没有看过谁家养这么多猪,猪儿圆滚滚的屁.股挤来挤去,就是肉啊!
“呦喂,这猪儿肥的,我都想养了。”于二姐说,“农家一枝花,就靠粪当家。妈,这么多猪,咱家自留地种得好吧!”
方玉珍笑得合不拢嘴:“是啊!这粪啊,都能顶一个壮劳力的工分了。”想到这里,方玉珍就高兴,今年她家的工分可是足足的,分的粮食也多,不怕女儿们一家子过来吃了。
于大姐:“妈,这猪吃的,除了猪草还有啥子,咋长得这么肥?”
“猪草加豆渣,一起煮的。”
“豆渣?!”
“豆渣?!”
“幺妹在山里种的豆子,吃都吃不完。这不,腊月到现在,家里天天做豆腐,熏豆干。”方玉珍小声地说:“你们回去的时候,带些豆腐干回去,放个把月没问题。以后要是要吃豆花儿了,就喊你们男人过来背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