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 > 第1章 水漫声

第1章 水漫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范笃行日子好过了起来,无视亲戚一家怨毒的眼神,在郭铮对亲戚家的委婉劝诫下他不用再干又苦又累的活儿,除了晚上依然要回到茅草房蜷缩着入眠,白日都能待着书院里,先生甚至允许他一起用膳,范笃行对此感激不尽。

郭铮在一开始提了一些问题,几乎都是围绕国政,范笃行由于知识有限,并不太能理解这些问题,不过在郭铮解释之后稍加思索便能对答如流。

有天分,有见解,还有一颗报国之心。郭铮连连称赞,果断决定从此倾囊相授。

因此,范笃行在书院里除了跟着同学们学一些儒学经典,还会在私下里向郭铮学习一些为政之道。

按理说书院不该与政治有过于密切的联系,但郭铮显然不再把范笃行当普通弟子,两人谈历代政治得失、谈当下弊病、谈人物、谈法令,郭铮还给他看一些自己珍藏的书籍……久而久之,范笃行在下层见到的“果”都找到了“因”。

同时,时节更替,少年人本就成长得快,过上了相对安逸的日子,束发之年的范笃行称得上是玉树临风,继承了母亲的容貌和父亲的身形,范笃行文雅却并不过于清秀。尤其是在郭铮的矫正之下,一些从市井学来的粗俗之举也都不见了踪影。

此时的范笃行终于有了世家公子的样子,还称不上学富五车,却也博览群书,大多是经世致用的文章,他对诗词歌赋实在苦恼。

郭铮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任你曾在朝堂叱咤风云,任你桃李满天下,此时也只能卧于病榻。

石羊书院的大门关上了,郭铮的儿子将他接回了自己的任处。郭铮临走前最后一句话是叮嘱范笃行的:“笃行,该参加科举了……这世道常有不公,圣上又遭蒙蔽,唯有科举,给我们寒门留下了最后一条能致君尧舜的道路……”

范笃行又回到了亲戚家里,重新当起了奴仆,使唤的力道对比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现在他有了郭铮留给他的一些书籍,还能忙里偷闲翻阅一二,清苦的日子里竟也有了一点乐趣。

乡试的报名并不严格,范笃行头一次违背亲戚家的命令几天夜不归宿,自己准备好东西跑去应考了,居然第一次考就中了举。

同样应考却无甚收获的堂弟恨得牙痒痒,亲戚家再也容不下他,把他赶去了城外的一处破棚子。

范笃行忙着准备下一年的会试,并不在意这些。有了微薄的俸禄还免了徭役,有时还能得到看好他的地方官的赠礼,再不济还能去别人家里帮忙做事,日子竟是过得比在亲戚家好了不少。

然而会试就没那么简单了,范笃行的议论太过尖锐,诗赋又不太擅长,果然落了第。

此时还传来另一个噩耗,恩师郭铮在朝堂上受廷杖而死,还背了个暗中培养党羽的罪名。抄家、惩处朋党沉甸甸地砸了下来。

范笃行悲痛之余感到自己落第可能不仅仅是才学不够。

此时他还未及冠,对于上层的风谲云诡?还只是一些纸上谈兵的经验,郭铮的死让他非常茫然,只感觉未来一片灰暗看不到一点光明。

为什么一个如此热爱自己国家和百姓的老先生会落到如此境地。“政不为民”,自己当年无意中脱口而出的话语好像一语成谶,朝廷在意的真的不再是百姓了。

范笃行的拳头紧了又松,他悲哀的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对郭铮党羽的清查一层层下来,他忍辱隐匿起来,甚至不敢说一句“我是他的弟子,我要为他鸣不平”。

日子不再好过起来,微薄的俸禄不知何时消失了,范家知道自家出了个郭铮的亲传弟子,都急着撇清关系,甚至乡里都

不太敢和范笃行往来,范笃行竟落魄到去山林里寻些野生草木维持生命。

饥寒交迫中再读着那些圣贤书。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天下安危,唯在为政善恶……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范笃行笑出声来,将写满字的纸一把撒开,躺倒在地上,任白雪一样的纸张覆盖满身。

到头来,还是只能走上科举这条岌岌可危的道路,明知这条道路也早就被操控,除此之外竟没有退路了。

范笃行笑到再也发不出声音了,泪水一滴滴落在纸上,洇开了一团团墨迹。

他看到的分明是满地的鲜血。

后来范笃行虽然还是继续读书,却丧失了不少斗志,整日都恹恹的。

最开始的风声鹤唳后,朝廷看来也不太在意他这个几乎无法再考上进士的小小举人,范笃行又开始和乡里们做些交易谋生了。

本以为自己会往后都过着读书、落第、读书、落第循环往复的生活,没想到却发生了转机。

说来很荒诞,范家这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出了个老道士,且叫他范道士吧,跑到江南磨盘村接手了个道观。没人知道他怎么就入了道,总之如今是要羽化升仙了,还放不下他这道观。这人没有子孙也没收弟子,终于想起了背后还有个家族,想要找个族人来替他照看道观。

按理说这种事情和范笃行这个儒生八竿子打不着,可偏偏范笃行之前借住的亲戚家还有些忌惮他,尤其是自从赶走了范笃行后这家人就被议论说“薄情寡义”,便有了让他远走高飞的念头,这下直接替范笃行作了主,让他接手了道观。

范笃行倒是无所谓,他没什么牵挂,对未来也没什么打算,除了在哪都能准备的会试。收拾好简单的行囊,范笃行就带着范家给的盘缠上了路,这盘缠不出所料是单程的。

在磨盘山过得还称得上闲适自在,道观名叫青云观,规模不大很好收拾,甚至收拾好之后比他之前住的茅草房和烂棚子舒服多了。

范笃行整理出来一些道家典籍,他是看不懂的,但是可以抄来卖钱,郭铮的教导下他练成了一手好字。青云观香火并不旺盛,偶尔几个零散香客也好接待。他不懂内行的东西,不过多数香客也不懂,按着以前在淮左寺庙道观见过的做就行了,那些礼仪和话术他都记得很清楚。

后来对磨盘村熟悉起来,试探着问了三老是否可以开办私塾,并且自己不需要太多报酬,只希望能提供一间屋子,对方便很高兴地同意了。

当然,对于道士来当老师,估计还是有点奇怪的。虽然范笃行完全算不上道士,但在不了解的乡民们眼里开道观穿道服的就是道士。

虽然预感科举无望,且深知来上学的孩童估计有很多都是凑热闹的,范笃行还是想以成为郭铮那样的人为目标。即使不指望这些孩童能走上官路,让普通百姓多学点知识总是好的,改变不了这个国家的上层,至少还能改变下层,哪怕只有一点点。

范笃行回想了自己称得上波澜起伏却一无所获的前二十年,还是颇为感慨,或许一直守在这里也不错,只是心里总有些不甘。

一路上油灯忽明忽暗,好歹还是撑到了道观门口。

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山上并不恐怖,范笃行不信鬼神,更不怕精怪。但总有些孤独,天上的弯月也不知何时被乌云遮蔽了。

“啪”地一下油灯彻底熄灭了,范笃行因为以前读书光线不好伤了眼睛,现在看远处和暗处的东西不怎么容易。此时只能眯起双眼一步步踩上最后一步楼梯。

隐约看到了黑乎乎的牌匾上“青云观”三个大字,范笃行摸索着找到了门锁。

正打算开门,突然发现脚边有个软软的东西。

范笃行是个胆大的,立即凑上去看,这便对上了一双抬起来的眼睛。

这团东西迅速挪了位置,“扑通”一声像是伏在了地上。

“道长!请收我为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