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洵那边如何?”
“这几日没什么动静,今日也没去大理寺,听说是被召进宫了。”
“没什么动静……怎会呢?”青衣人听罢,从桌边起身,在房中踱步道:“你说,难道赵洵真的和此事无关?”
此时此刻,御花园中太阳高照,坐在其中的赵洵被念叨得觉得耳根子发烫。他一大清早就被传唤过来,坐了快有一个时辰了,却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着。正想着起身转转,却见宫女匆匆过来了,赵洵以为是皇帝忙完了,没想到宫女是来给他添茶的。
宫女将茶盏放在桌上,“侯爷,请用茶。”
赵洵点头,直接问道:“圣上什么时候见我?”
宫女笑笑,道:“侯爷稍后,先喝茶吧。”
赵洵无奈,知道再问也问不出什么,就在这时,却见不远处走来一行人。不待赵洵细看,就听见太监总管和洪的声音传来。
“哎哟,巧了,赵小侯爷也在。”
赵洵想躲也来不及,他闻声看了过去,只见是和洪跟着的是太后一行。
说话间,一行人已走近了,赵洵无法,只得上前迎了一步,行礼道:“微臣赵洵,见过太后。”
“仁章啊,免礼。”太后见到他倒是高兴,挥退左右,又与和洪道,“和公公去忙吧,哀家和侯爷说说话。”
和洪自然明白,不多言语,行礼告退。
赵洵便到太后身边,两人慢慢步入御花园。
赵洵一时无话,只边走边想,皇帝半天不见人影,莫非就是知道太后这会儿要来,故意叫他在这儿等着的么?否则哪有这么巧的事。
走了一会儿,却是太后先开口道:“上次见你,你好像才刚十七,这一晃多少年过去了?”
赵洵答:“十多年了。”
太后想了想,感叹道:“前些日子,哀家还想起你小时候在宫里撒野的样子,这一眨眼你都已快而立之年了。”
赵洵低头不语。
只听太后继续道:“你常年不在京中,侯府空了许久,难免太过冷清,此番回来,也该是时候成家业了。”
赵洵听出话外之意,心中了然,太后果然不是碰巧出现,恐怕是专程来给皇帝做说客的。
“臣……漂泊惯了。”赵洵道,“即便离开戎马生活,回京之后也是四处查案,顾不了太多,侯府留给管家照看,我也放心。”
太后叹了一口气,“哀家的意思,你应该明白。”
赵洵知道多说无益,索性闭嘴不言。
太后本意也是好言相劝,见赵洵如此,便换了个方向问道:“仁章,你可是……心有他想?”
想什么?
赵洵一愣,半天才反应过来,“没有,臣只是……”
太后却将他这迟疑会错了意,以为他是不好意思,便又道:“这也是人之常情,你如实相告,皇帝那边也不会怪罪你。只不过,安亲王府的事情是早就定下的,王爷也是你的长辈,你迟迟不去……”
赵洵态度极好,立刻低头认错,“是臣考虑不周。”
太后语重心长道:“如今这桩婚事虽不成了,但郡主抱恙,你可趁此机会去一趟……人情往来,你这么聪明,这个道理应该不用哀家多说。”
赵洵点头,“太后教训得是,臣改日便去和王爷道歉。”
太后愣了一下,觉得自己好像是劝解成功了,又好像没有。
太后一时语塞。她本想借此机会,让赵洵去王府一趟,也许能促成一段姻缘。谁知她好不容易把话题引到郡主身上,谁料赵洵看似态度端正,实则半句话不接郡主,又把话题推回到安亲王身上去了。
赵洵的态度再明确不过,就差把“拒婚”两个字写在脑门上。但他又聪明得很,句句话毕恭毕敬、十分顺从,但其实句句话也不提他人,断了一切念想。
太后怎么聊下去?没办法再聊。
过了一小会儿,赵洵见太后一言不发,知道她无话可说了,便明知故问道:“太后可是来寻圣上?要让人通报一声吗?”
太后哪有心情,摆摆手,“哀家乏了,叫和公公来送我回去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