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惋惜的是,往昔曹雪芹先生所著的《红楼梦》,竟未能完整地流传于世。清程甲版《红楼梦》的首位出版人程伟元,在序言中曾这样深情地表述:“《石头记》乃此书原名……好事者每传钞一部,置于庙市中,价值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仅八十卷,殊非原本。即偶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一百二十回之目,岂无全璧?遂竭力搜罗,自藏书家乃至故纸堆中,皆留心。数年以来,仅积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难收,乃与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此始成。”程伟元的这番话,字字句句都道出了当时《红楼梦》流传的困境和艰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为了让《红楼梦》以完整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坚定决心。他的这一举措,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嘉庆元年(1796年),第一部续书《后红楼梦》刊行以来,续书创作的热潮便如潮水般随之兴起。据当代研究统计,《红楼梦》的续书数量已经超过百种,这些续书风格各异、百花齐放,大致可以归纳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其中,补佚类续书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此类续书的作者大多对程本后四十回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版本,而是依托“探佚学”的线索与成果,融入自身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与前八十回紧密相连,在情节的连贯性、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都与原著一脉相承,完整地延续了原作的神韵和风格。这些续书在文学性、完整性和合理性上更胜一筹,堪称续书中的上乘佳作,为《红楼梦》的研究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学军重续红楼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下应运而生,它承载着作者探索求真曹雪芹原著真故事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这部续作不仅延续了原著细腻动人的情感脉络,还匠心独运地增添了诸多精彩绝伦、扣人心弦的情节。作者深入剖析原著前八十回的暗示、隐喻、象征及魔幻笔法,从字里行间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深刻含义,并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新作之中。同时,作者还大胆地参考了AI大模型的资料与分析结果,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为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读者在阅读这部续作时,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与哀愁的红楼世界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深情的永恒,领略到红楼遗梦未尽之意。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续写的震撼篇章,感受到作者对原著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为红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红学领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让人们对《红楼梦》这部传世巨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甲辰年腊月,历经无数日夜的精心打磨和反复雕琢,《陈学军重续红楼梦》终于惊艳问世。张爱玲曾言:“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如今,这部续作恰如一场及时的甘霖,为广大红楼爱好者补全了心中长久以来的遗憾,让这部传世巨著以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面貌呈现于世人眼前。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为《红楼梦》的研究与传承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让《红楼梦》的经典魅力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