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策,建立跨文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北蛮青年,逐步让他们成为中原文化的支持者与传播者。”
“第十策,加强对北蛮地域内民间的稳定管理,设立自治机构,发展地方文化,减少蛮族内部的纷争。”
这一番策论宣读后,朝堂上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思。许多大臣对于徐知薇所提出的方案表示赞赏,认为其不拘一格,颇具远见,不仅能够平息北蛮的侵扰,还能通过商业手段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安定,实现北疆长久安定。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仍然心存疑虑。“此策虽好,但商人若过于强势,如何保证他们不会以经济为手段来操控边疆?我们朝廷如何能有效监管?”
另一位大臣却冷笑道:“若依旧对商道进行束缚,如何能迎来经济的繁荣?我们大夏可不能因循守旧,错失良机。”
朝堂的讨论逐渐升温,意见分歧。一些大臣认为,“平蛮十策”不仅是一套治国安邦的妙策,更是大夏商业力量崛起的契机;而另一些则对此充满戒心,认为过于依赖商道,朝廷恐将丧失应有的掌控力。
不过,最为关键的是,此文作者智慧与谋略已经让朝堂上不少重臣心生敬意。已有人开始纷纷猜测到底是哪位生员写出了这样的文章。
秦王侍立的位置在咸煜帝的另一侧,他目光淡然,始终不出一声。他心中清楚,“平蛮十策”这番言辞虽然颇具深意,但其背后所藏的野心和智慧,也令他心生忌惮。
他知道,若朝廷采纳了徐知薇的“平蛮十策”,不仅仅是为了平定边疆,更是一场关乎大夏未来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博弈。谁来操作这“平蛮十策”呢?假使真的操作成功了,那操作者毫无疑问将是大夏的下一个真正的实权人物。
秦王突然出列,声音铿锵有力:“陟罚臬,诛伐奸邪。此人之言论,让儿臣深感不安。‘平蛮十策’,虽表面上看似行之有理,实则潜藏着极大的风险。若不加以约束,任由商道发展,商人能逐渐垄断权力,威胁朝廷的根基。大夏千年的盛世根基,岂能由商人所动摇?”
秦王的观点少有与太子同一,此言辞一出,朝堂之上纷纷点头附和。
秦王接着说道:“更何况,商人之利欲,常常是无止境的。我们若放任其自生自灭,岂不是为大夏未来的衰退埋下隐患?我力主朝廷全面管控商业,不仅要从法律层面进行严格约束,还应加强对商道的实质性监管,以确保商人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均衡。更应严禁商人与北蛮来往,避免二者勾结,为国家酿下大患!”
咸煜帝微微皱了皱眉,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秦王,你既认为应当禁绝与北蛮的商路,那我有几事问你——”
秦王微微一愣,随即躬身垂首。
圣上道:“第一,若管控商业,禁绝外路,是需增税,还是减税?”
秦王略一犹豫,随即答道:“若加大管控,或许会有些许不便,但为了国家大计,百姓的短期困苦应当是可以承受的。我们必须考虑到长远的利益。”
圣上继续问道:“谁来管控,又如何保障地方官员的清廉?若管控人员收取贿赂,边境交易是否会因此彻底崩塌?”
秦王面露迟疑,他此时已经有些支撑不住:“这个...朝廷需严加监督,绝不允许地方官员滥用权力。”
圣上眉头一挑,继续发问:“那么,严加监督之后,是否会滋生权臣权斗,又如何保持朝堂的统一?”
群臣此时差不多都听出了咸煜帝话外的意思,纷纷出列跪倒:
“臣等不敢——”
圣上的声音渐渐冷却:“为何商道存在这么多年,依然能自我调节与繁荣?若非因为商人逐利,朝廷如何能从中获益?你如今却要将所有控制交由朝廷,岂不让人怀疑,你所图的不仅仅是商道的规范,而是对国家各方面的掌控?”
秦王面色大变,立刻跪下道:
“儿臣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