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世界的明朝,和历史上的明朝有一些不同,本文人物和原型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不要代入原型】
“朕要昭告天下,废黜太子!”
上首的皇帝指天咆哮,下边的群臣频频皱眉:这都多少次了,还没完没了了!皇上这又是抽哪门子的疯,逮着太子开始嚯嚯,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岁数了,还折腾什么!
群臣一边这般想,一边还得实行劝阻的流程,先举着笏板反驳:“太子无错,怎可轻言废黜?”皇帝还是叫着要废太子,然后群臣开始跪地劝阻,皇帝觉得所有人都不支持他,在上边发疯,要么拼命抽自己耳光,要么下来推搡大臣,然后退朝,群臣再去乾清门前跪着,求他不要废太子。
这几年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大家都习惯了,连皇太子都从一开始的惶恐不安变成现在的“走到哪个流程了,需要本宫做什么”。
这次也不例外,群臣纷纷去乾清门前跪着的时候,太子还不忘吩咐东宫的小黄门,给诸公送些姜汤。
群臣觉得他们的皇帝朱炫烨似乎有点啥大病,他们怀疑是当年的金鸡纳霜吃坏了皇帝的脑子,让他的逻辑都不清楚了。
其实,朱炫烨作为先皇第三子,原本是无缘大位的。大明朝的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算先皇无嫡子,那也有皇长子在前。但世事无常,皇长子和皇次子先后夭折。皇长子和皇次子均为颇受帝宠的董贵妃所出,两个儿子接连夭折,董贵妃大受打击,一病不起,虽然先皇召集全国名医,但董贵妃还是药石无医,撒手人寰。
先皇过于悲痛,追封董贵妃为皇后,操持完皇后葬礼就病倒了,眼瞅着起不来身了,就听群臣的建议立现在最大的皇三子为太子。
先皇给太子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以及一门不错的婚事,就是首辅贺索尼的孙女。安排好一切,先皇毫无留恋地去见爱妃爱子了。
临终之前,特意把太子和辅政大臣叫过去,当着辅政大臣的面,告诫太子:不要什么听你那祖母的话,她什么都不懂,让她颐养天年,不许纵容外戚,这里的外戚既包括现任皇太后的母家孟氏,也包括即将成为皇太后的太子生母佟氏。
还特意命史官记下,朕百年以后,如果两宫太后祸乱朝纲,就让她们给朕殉葬。
这道圣旨就保存在内阁之中,谁都不许动。
太子一一答应,先皇又看向辅政大臣,令其悉心辅佐太子,说完之后边昏迷不醒,第二日凌晨溘然长逝。
四个辅政大臣自然是兢兢业业,辅佐幼主,不敢松懈。然后,他们发现:先帝真是高瞻远瞩,怪不得让太子发誓,不许纵容外戚,还留下那样一道遗诏,感情无论是孟家还是佟家都属于拎不清的主儿。
太皇太后没了丈夫,没了儿子,一把年纪了,想着提拔孟家,把孟家的嫡枝旁系大大小小的姑娘赐婚给朱家亲王、郡王、辅国公;
佟家这边,皇太后安分守己,但她的两个弟弟都不是省油的灯,仗着姐姐是太后、外甥是皇帝,在京里为非作歹。
以前先皇在,他们还知道收敛些,先皇虽年轻,手段却不差。现在先皇不在,他们觉得天晴了,他们又行了。
佟舅舅犯的罪不小,抄家灭族都够了,但皇帝给舅舅求情,佟太后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体己钱补贴受害者,还说自己以后就吃斋念佛,绝不再出宫门一步,只求留下两个弟弟的命。
辅政大臣也很为难,这是佟家兄弟犯罪,又不是佟太后干政,再说了,就算佟太后干政,谁还真敢拿出先帝遗诏杀现任皇帝的生母啊,又不是没有家人亲友。
所有人都望向贺首辅,期盼他拿个主意。贺首辅从皇太后的“吃斋念佛”得到了启发,没收了佟舅舅违法所得,用于补偿受害者,并迅速把佟家兄弟“流放”至寺庙,美其名曰:为先皇祈福。
也许是因为理亏,也许是因为先皇遗诏的威力,小皇帝同意了。佟太后对两个弟弟被押送至寺庙,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在自己宫里拾掇出一个小佛堂,整日里诵经抄经,也说要给先皇祈福。
太皇太后这边,有点难办。太皇太后本身就很轴,一直都想着提拔娘家。当年就非逼着先皇娶她的侄女,先皇碍于孝道娶了,结果这位皇后仗着太后姑妈,搅得整个后宫都不得安宁,甚至把手伸向有孕妃嫔,导致两位有孕妃子先后流产,先皇忍无可忍,最终废后。
当时皇太后也很后悔——她后悔的不是选了孟家女,而是选出来的孟家女是个善妒凶悍的,害了自家皇孙。这个废了,再选一个贤良的就是了。先皇不同意,他想立自己的真爱董贵妃为皇后,但太后寻死觅活,还玩起了绝食,朝野议论纷纷,最终董贵妃跪求先皇立孟氏女为继后。
先皇无奈,只得同意。新任孟皇后自进宫那天起就秉持着一个原则:给她,她就拿着;不给,她绝对不要。宫权在董贵妃手里,她什么也不说,反正董贵妃也不会亏了她。说实话,她还挺喜欢董贵妃和她那俩儿子一起玩的,董贵妃也不像家中其他姐妹一样嫌弃她笨。董贵妃和孩子过世,她也很伤心。哪怕先皇弄出“生死两皇后”,她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赐婚的消息传到辅政大臣耳朵里,四个辅政大臣及六部官员齐齐在心里骂了一声:艹!
当初他们觉得新帝年幼,为避免藩王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反对藩王进京奔丧,只让他们在封地守丧即可。但太皇太后不同意,她哭着说大行皇帝待宗亲甚厚,如今他去了,这群宗亲也应该来送送他。
辅政大臣不同意,先皇待藩王好,还不是因为你那黑芝麻汤圆馅儿的死鬼老公削藩,一下子宰了不少藩王,先皇只是为了安抚其余藩王吗?!
文帝在上,不是咱们做臣子的大逆不道,实在是你尚在人间的老婆太能作妖了!
但太皇太后又发挥了当年逼先皇立孟氏女为皇后的精神,一哭二闹三上吊,搞得好像他们辅政大臣要效仿伊尹、霍光一样。
辅政大臣们:先皇留下辖制佟家的遗诏,怎么就没料到除了他那不省心的小舅子,他老娘也会作妖呢?
也是,先皇能让老婆殉葬,还能让老娘也给他殉葬?
等到赐婚的消息传来,辅政大臣都麻了:原来你就是为了提拔娘家,为了娘家你连孙子的安危都不顾了吗?从藩王入京到他们参加丧礼、守灵,东厂和锦衣卫调了多少人去监视,我们和六部官员掉了多少头发,只为了你孙子的安危,你特码的居然只是为了提拔娘家?!
百官气得骂爹,藩王们也不能忍,太皇太后是皇室长辈,但皇家最不缺的就是辈分高的——本朝太/祖能生,幺房出长辈,这句话在皇家也适用。
对赐婚不满的藩王们联合起来去找了现如今辈分最高的惠王,他也是现在的宗正,于是惠王带着一群藩王浩浩荡荡来到慈宁宫,求见太皇太后。惠王还叫上了四个辅政大臣,别以为他老人家看不出是这四个辅政大臣撺掇不满赐婚的宗亲来找他的。
别想躲懒。
太皇太后吓得不轻,她是文帝的妃子,并不受宠,在文帝后宫一直是个透明人,只是运气好,文帝前头的皇子要么没了,要么为争皇位打出人头猪脑,一起废废,这才让文帝看到了先皇。
小皇帝也来了,他本来还以为是藩王们欺负他们一家子,但是等惠王一一念出皇太后的赐婚对象后,他的小脸也红了,了。不得不说,太皇太后眼光很好,选的都是宗室近枝爵位高的,也有才华的,但人家也有大把选择,为什么要选破落户出身的孟家啊?要是孟家姑娘真的出众就算了,可先有太皇太后,后有孟废后以及现在的孟太后,宗亲们看不出孟家姑娘有什么好。
就算是要提拔娘家,也不是这么个提拔法啊!不会把孟家子弟送去书院,敦促他们刻苦读书,反而一心想着裙带关系,这让我们怎么看你们孟家!
靠裙带关系一时发家,就要靠裙带关系一世发家吗?
再说了,先皇孝期还未过,你就赐一大波婚下去,这……先皇可是你的亲儿子!
惠王和贺首辅联合起来,引经据典,把太后太后说得差点自闭,终是让太皇太后点头同意,收回赐婚。
等先皇孝期一过,不用催促,在京的藩王有一个算一个,飞快返回封地,好像京中有什么财狼虎豹,看样子短期内他们是不敢进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