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想要信任皇帝。
后宫里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还有苏麻喇姑,这是可以信任的人。还有德妃娘娘,德妃娘娘抚养他长大,胤礽觉得她也可以信任,但是德妃娘娘的长子四阿哥,胤礽就不是那么信任了。
和一向爱和他别苗头的大阿哥不同,四弟在一众兄弟中是最支持他的,也许是受了德妃娘娘的影响。但胤礽觉得这个弟弟不像是甘居于人下的样子,没有任何证据,他只是有一种感觉在,这个弟弟眼里带着野心。
一种不甘居于人下的野心,胤礽感觉这个弟弟和其他几个兄弟不一样,他对权力的执着超过了任何一个兄弟。
自己可能是因为权力在手,所以并没有那么执着。
四弟这里……
虽然他也很欣赏四弟的野心,但不代表他会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别人想退随时都可以退,但胤礽从出生起就被摆在了一个注定不能退的位置上。
他要为自己的一家子人着想,也得想想为生下自己而付出一条命的生母。
这是他从小就被告知的。
当然,四弟有野心这一点他没和任何人说。
德妃娘娘对他好,他领情,也会回报他。若是四阿哥也有别的心思,他也不会手下留情,只是会看在德妃娘娘的份儿上,给他留一条命。
宫里还有一个云格格,是吴三桂的孙女,吴三桂造反后,吴应熊父子俱被斩首,云儿被留在宫里抚养长大。胤礽也把她当妹妹看待。
后来,皇帝给胤礽定下了婚事。太子妃是瓜尔佳氏的格格,名字叫舒伦,是个很有魄力很有责任心的姑娘,就是运气不怎么好,连丧父祖,他们之间的婚事也是一波三折,胤礽有了两儿两女(女儿夭折)后,他们才正式成婚。
舒伦是个细心的人,是胤礽的贤内助,对待生下两个儿子的李佳氏也很好,他的两个儿子对这个“额娘”也很敬重,她赢得了宫里宫外上上下下的认同。
皇帝不止一次地说这个儿媳妇选得好。
他选的不仅是胤礽的妻子,还是大清王朝未来的国母,舒伦合格了。
太子也很合格,皇帝满心觉得,自己教出来的孩子继承了自己的政见,自己的处事风格,他并不担心人走茶凉这种事。
用皇帝的话来说就是:让我现在去见列祖列宗,我也没有任何遗憾了。
& & & & &
朝堂上又掀起了朱三太子的事,胤礽听见这个朱三太子的名头就有些头疼,从大清立国以来,假冒朱三太子出来造反的,没有一千也有五百了,就是不肯消停,是个人造反都要举出朱三太子的名头,弄得皇帝都把他当心腹大患。
胤礽一边给皇帝捏肩一边劝皇帝:从崇祯帝送走那几个皇子起,都已经过了五十多年了,朱三太子即便还活着,也是个年过七十的老丈了,还能成什么事?
皇帝在乎的却不是这个:朱三太子已经是反清复明那些人肯定要用的一个名头了,不把正主找到,说不定以后会遇到多少个“朱三太子”!得先把这个真的朱三太子找到,把真的控制在手里,以后那些想造反的就再也没法用这个名头了。
那,找到之后呢?
胤礽问道。
皇帝摇摇头,能不能找到都不一定,何谈找到之后的事呢!这些年发生了不少事,说不定那位朱三太子早就死了,或者就像传说中一样遁入空门了,茫茫人海,从何下手啊?
说着说着,他忽然问道:“胤礽,若是找到那个朱三太子,你觉得该怎么做呢?”
胤礽停下来,把自己想了很久的事情说了出来,“若是找到的话,也不必赶尽杀绝,荣养起来吧!”
哦?
皇帝忽然来了兴致。
“朝堂上都说抓住朱三太子定要杀个利落,不再让其他人有名头出来作乱,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胤礽不慌不忙,“若是放在大清立国之初,那也只能说他是假的;但是现在,前明都亡了多久了,只要咱们好好治理天下,让天底下的百姓由饭吃有衣穿,他们也不会跟着去造反的,因此这个朱三太子此时也不足为惧。”
看着皇帝有些犹豫的神情,胤礽又劝道:“阿玛,儿臣知道您在担心什么,但是蒙元不足百年就灭亡,那是因为他们欺压汉人太过,如今阿玛如果能够让天底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比得过中原历史上的汉朝皇帝,又何愁百姓会反呢?”
“唐太宗弑兄逼父上位,手段的确不光彩,但唐太宗励精图治,贞观之治享誉史册,为玄宗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可见,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公断,不是我们能改变得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为弥合当年的事。”
皇帝叹气,“朕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初大清入关,睿亲王和豫亲王造了不少杀孽,到现在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比比皆是!”
胤礽听得出皇帝已经把他的话听进去了,“阿玛,儿臣说句实话,所谓反清复明,他们的目标是反清,而不是复明。前明治下,百姓的日子也就那样。明朝宗亲颇多,赋税皆供养宗亲,以致无银钱作军费,只不过因为前明是汉人王朝,所以他们才打出这样的旗号。”
皇帝道:“你倒是看得明白。”
又叹道:“罢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丈,他若是一直安分守己,朕就容下了他,也是作为满汉一家的代表。”
说着,又看向胤礽,“你总是这般心慈手软,这样可不行。”
胤礽:“?”
您是不是忘了他上回还坑了明珠一把?
胤礽发现有些事真的不能念叨,前些天父子俩才说起朱三太子,没过几天就有人上报说:抓到了朱三太子一家,当时他正在思陵外祭拜。
胤礽:???
他是不是老糊涂了,跑到思陵去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