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叹道:“大概是老眼昏花,看错了吧!”
那样的蓝衣服,让她想到了刚刚在太皇太后宫中看到的小皇帝。可他又如何会出现在这里呢。
只是,那个小皇帝,长的是真的好看啊!
目送女儿出宫,蹲在宫墙上的胤礽才站起来,拍拍下摆。他只是想偷偷摸摸送一下女儿,差点被逮到,这孩子年纪也不小了,还是这么敏锐。
心腹回来说:长公主已经出宫了。
胤礽点点头,双臂搭在栏杆上,享受暮春时节吹起的微凉的风。
这一年是承平三年的四月,继位三年还是个青葱少年的小皇帝已经大权在握,即将迎娶皇后富察氏。
风云涌起的承平朝正式拉开序幕。
& & & & &
立后大典很是隆重。
皇后富察氏和今上的婚事还是先帝在世时就定下的,先帝过世,皇帝守孝二十七个月,随着立后大典的举行,皇室正式出孝。
这一天,富察氏在皇后仪仗之下,自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继而与皇帝举行婚仪,整个紫禁城都沉浸在立后的盛况中,太皇太后作为皇室的长辈,带着先帝的所有妃子着朝服出席,连许久不曾露面的太后乌拉那拉氏也出现了。
端的是花团锦簇,人皆道盛世之相。
大婚第二日,皇后富察氏和皇帝一起来寿康宫拜见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而诸太妃也在。
富察氏与她的姑母不同,生的花容月貌,再加上皇帝立后,整个寿康宫也装饰了一番,看得太皇太后不住点头,“般配,般配,果然是天作之合。太后你说呢?”
皇太后微微一笑,也说很是般配——富察氏容貌出众,站在皇帝身边丝毫不逊色。她担心的是富察氏的品行,担心她会和孝贤纯皇后一样心胸狭窄。
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太皇太后又不禁道:“上一个自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还是圣祖的孝诚仁皇后,那已经是近百年前的事了。百年后,这紫禁城终于又迎来了一位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皇后,你的福气还在后头。”
已经过了百年了吗,胤礽算了算,自康熙四年到承平三年,托某位超长待机的皇帝的福,还真的过了百年。
这紫禁城百年间有多少荣辱兴衰,多少枯荣只在一瞬。
由此不禁叹道:“倥偬间百年岁月,不过是紫禁城的花开花落。”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说的就是如今这种情况吧?
其实昨天胤礽也想到了这件事,想到了自大清门抬进来的生母,但他就是没注意到,时光匆匆,百年倏忽已过。
太皇太后忽然道:“皇帝?”
胤礽回过神来,笑道:“啊,一时间有些感慨。”
众太妃也皆叹时光荏苒,她们自潜邸入后宫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一样。而少不了的就是催生这种事了,仿佛是例行公事一般,即便她们知道帝后还小,却也不妨碍她们催生。
请安过后,胤礽就对皇后说不要在意长辈们的话,他们都还小,现在就生育对身体不好,对孩子也不好。
皇后笑着应了。
皇帝大婚几个月,宫里就起了流言,说皇帝和几个俊俏的御前侍卫不清不楚,有点什么。
这流言原本只是太监宫女私底下传,但是后来传到了主子们耳朵里。
太皇太后大怒,发落了几个说闲话的,又把皇帝叫过来,和他说了这件事,胤礽矢口否认。
“无稽之谈,都是无稽之谈。孙儿不过是提拔了几个人而已,就被传成这个样子,这可都是孙儿从官学里提拔出来的有用之才,孙儿对他们和对福康安的期望是一样的,可不是把他们当作玩物,这么说是对他们的羞辱。”
皇帝是这么说的,他也没有听从太皇太后的建议,把这几个侍卫调离御前,而是继续把他们留在御前效力,摆明了是要和上一代的傅恒、现在的福康安一样,先在御前镀金积攒人脉,以后再到军中挣军功。
这几个侍卫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因为没想到皇帝会如此护着他们。
淑慎长公主府里,循郡王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也和母亲说起了这件事,“为了这几个侍卫,皇上和太后还起了纷争呢!”
皇太后认为这几个侍卫真有才华可发往六部,没必要一定留在御前,但皇帝认为他们还学到该学的,现在就离开太早了。
母子俩很不愉快,还是太皇太后出面劝了太后。
淑慎长公主听过就过去了,却听一同前来的循郡王说了句,“听说那几个侍卫有姓赫舍里的,还是索尼的后人,还有两个姓瓜尔佳的,都是皇上从官学中选出来的人才……”
淑慎长公主听得眉头狠狠一跳。
听到姓赫舍里,还是索尼的后人,她又想到了之前知道的事,终于无法再忽视皇帝身上的违和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