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256章 当清太子驱除鞑虏(五)

第256章 当清太子驱除鞑虏(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纳兰明珠无功而返,只带回那位造反的贺氏主公的一句话:

“我与大清,只能留一个。”

消息传回京城,皇帝勃然大怒,在乾清宫掀翻了桌子。

“逆贼,逆贼!”皇帝大口大口喘着粗气,气得呼吸都是颤着的。

本以为重生一次,所有的事情都会顺风顺水,他也创造出比上一世更好的政绩,让自己在史书上不留任何污点。结果半路上出现个程咬金,这个贺含章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连弱点都找不到!

本以为他在这种情况下会接受招安,但是他居然说得那么绝——硬骨头,若不是他与自己为敌,皇帝都要夸一夸了。毕竟没有哪个人会真心喜欢软骨头。

这个贺含章到底是什么人,上一世根本没有的人为什么这一世会起兵?难道他的重生带来了这么大的改变?

皇帝踱来踱去,又仔细看看资料。

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贺含章的资料,就是他十二岁带着家仆出海,再早的就没有了。连他的家世,父母何人都不知道,简直就像凭空冒出来的。

而且这贺含章一向谨慎,打进贺氏的探子也不知怎的了,接二连三地被发现身份。以至于到现在,连贺含章的一幅画像都没有,通缉令都没法贴出去。

派纳兰明珠去,一方面是招安,另一方面也是让他看看贺含章容貌,到时候给他画下来。

纳兰明珠在回到清军营地后,凭借过人记忆,确实画出了贺含章的相貌。但是还没来得及往京城送,就被震天的战鼓给拦下了。

贺氏开始进攻了。

贺氏前两次进攻无果,清军认为有黄河天险,难免多了些松懈。再加上近日有军队支援,早就放松警惕。认为这次进攻贺氏也会徒劳无果。

直到营地乱作一团。

有八旗士兵不由分说,对着自己人大肆屠杀。受伤的士兵不甘示弱,挥刀砍了回去。等到有人发现不对的时候,已经晚了。

营地里到处都是火和烟,到处打了起来。

这个时候,哪怕有人发现端倪,喊着“胳膊上系有红布条的是反贼”也无济于事。因为八旗士兵已经分不清谁是自己人谁是敌人了。

闯进清军营地的这支队伍是胤礽选出来的先锋,他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趁着夜色,乘着羊皮筏渡过黄河,再穿上八旗的铠甲。为了避免误伤,在胳膊上绑一红布条,用以区分自己人和敌人。

他们在营地里既放火又大开杀戒的时候,贺氏大部队也开始从各个地方渡河。

到最后,清军顾此失彼,根本无法反击。哪怕费扬古他们竭力整顿,也架不住贺氏先锋队的悍不畏死。

在黑夜里强渡黄河,本就是危险系数极高的事,人人都抱着有来无回的心。有同伴被风浪卷走,也不能去救,因为根本就救不了他们。何况,活下来的人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纳兰明珠被费扬古的亲兵保护着,趁人不注意,离开了营地。纳兰明珠倒是想拉着费扬古一起走,但费扬古认为他是这里的统帅,“本将的士兵在战斗,本将不能留下他们自己逃走!”

火光照映下,费扬古满是血污的脸充满了绝望和坚毅。

“若此战我能活着回去,自会去主子面前请罪。若我不能,就请明大人替我向主子说一句:费扬古有负皇恩。”说完,带领亲兵回到了战场。

纳兰明珠怔怔望着他离去的身影,在亲兵催促下快马加鞭离开。他怀里还揣着刚刚画好的贺含章的像。

贺氏做的准备很周全,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终于夺下清军营地。清军死伤过半,剩下的或降或俘。贺氏这边,伤亡也不小,但终究比清军好一些。

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战死,临终前还高呼杀敌。恭亲王常宁被俘,只有裕亲王福全率残兵逃脱。

在夺下清军营地后,贺氏进行了一次修整。

对投降的清军,不管汉人还是八旗,都关在一起。先找出一批罪大恶极、罪不可赦的,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一律开公审大会,当众宣读其罪行,当众处决。

主持公审大会的是夏王帐下第一幕僚,平日里没什么正形,大冬天拿个扇子摇啊摇,认为自己是诸葛武侯再世,此时脸上也是一片肃穆。

他当众宣读了夏王的旨意。

贺氏起兵,只为给天下穷苦百姓挣一条活路,只为还当年死难百姓一个公道,只为汉家百姓不再受人冷眼,只为汉家河山不至凋零。欺压百姓者,无论满人汉人,都无可赦免。

贺氏言“驱除鞑虏”,既要驱除把汉家百姓当两脚羊的满人,亦不会放过举起屠刀对自己人的汉人。良善满人不会因为其身份遭屠,作恶汉人亦不会因为身份而免遭刑罚。天下之大,不止满汉。圣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含章不才,起兵非为私心,但愿我朝百姓不必惊慌度日,免遭压迫;愿天下各族亲如手足,同心同德;愿天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终达大同。

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胤礽也知道有些矛盾无法化解,但他想昭告天下的是:他绝不会因为身份族别放过作恶之人。所以,有些人别仗着身份就开始肆无忌惮。律法面前,没有族别之分。

幕僚们也不是全然赞同胤礽这道旨意的。他们认为,现在正是与清廷对抗的关键时刻,之所以打出“驱除鞑虏”这样的旗号,就是因为满汉之间的血债累累,能为他们拉拢天下汉人的心。如果这时候夏王发出这样的旨意,难免会让那些奉他为神明的汉人寒心。

如果真要昭告天下,也要等到打下京城,坐稳皇位,局势也稳定之后。

胤礽却反驳道:“这道旨意迟早是要发出来的。早发晚发又有什么区别。现在我只是表明一点:我要建立的不是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而是天下各族其乐融融、亲如手足的国家。律法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

有幕僚叹道:“难啊!”

不说别的,就说满汉,两族间的血债犹如天堑,根本无法化解。

“再难也要做。诸位难道不曾看到,无论满人汉人,底层百姓都是一样的苦。上位者眼中,他们就是一群蝼蚁。满人得了天下不假,但真正得利的还是那些贵族!他们才是我们要报仇的对象!”

幕僚喃喃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待攻下京城,建立新朝,有了新的制度新的风俗,几代或者十几代过去,也就无所谓满汉了。”

不知道到那时,他建立的这个夏朝还在不在,也不知道最后结局会如何,但是他相信,终有一日会实现。

“诸位都是读过书的,难道不想亲眼见见圣人说的大同社会?不想为大同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大同社会,儒家认为的最高理想社会。别说胤礽,在场的哪个幕僚不心向往之?

大家追随夏王,因为他把汉家百姓放在心上,因为他能带领他们摆脱两脚羊的处境,因为他能再造山河。

他真的有这个能力。自康熙皇帝削三藩、亲征葛尔丹后,清廷的江山逐渐稳固。汉人的风骨早在当初就被杀绝,没能力也没胆量再去反抗清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