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闯进延禧宫,其实是因为佟嫔状告戴佳氏秽乱后宫,皇帝不信归不信,但他还是起了疑心,想着来看一眼。反正戴佳氏有孕在身,来看看也是情理之中。
就是没想到,戴佳氏真的给他一个惊喜,真的有了奸夫。
奸夫还是他弟弟。
皇帝惊怒之下,爆发出如红狼一般的叫声,命令侍卫把那对狗男女拖出来。但是没料到,虞亲王对皇帝早就嫉恨在心,打倒两个侍卫后,直奔皇帝而去,还刺了皇帝一刀。
直到皇帝倒下,虞亲王才被“姗姗来迟”的侍卫压在地上。
顺便说一句,这侍卫姓赫舍里。
这晚上,一系列的变故震惊了皇后。她“悲痛”之余,随即命叔叔索额图控制住宫门、京城,又将虞亲王和戴佳氏关起来。
在皇太后来兴师问罪的时候,顺便又把她也关了起来。
理由是:皇太后伤心过度,无法起身,只得卧床修养。
宗亲们没意见,他们也很烦这个眼皮子浅的太后。当年做顺治皇帝的庶妃时,那是一个谨谨慎慎。当了皇太后之后,立即就抖落起来,可着劲儿给宗室塞他们佟家的格格。
佟家的格格就算再好,你也不能把宗亲当成提拔你娘家的跳板啊!
宗亲们都是高傲的,面对皇帝赐婚,早就不满了。
眼见皇后把太后关了起来,关得好,关得妙。如此紧要关头,没人想听皇太后鸡猫子鬼叫。
大家都是向前奔的。
眼见皇上要死了,小太子登基——大家还要重新划分地盘和势力呢!没时间听皇太后在那里打滚哭嚎,骂天骂地,骂皇后骂太子。
皇帝在床上熬了几天,最后拉着太子的手让他登基,又说让裕亲王福全等人辅政。当然,他也没忘下令,处死戴佳氏,连同那个孽种一同处死。
至于虞亲王,皇帝还没说出对他的处置,就脑袋一歪,上了西天。
所以,对虞亲王的处置大家参考了皇后的意见——革除王爵,开除宗籍,养蜂夹道圈禁。
戴佳氏就和皇帝说的那样,一杯毒酒解决了。连带她的家人也一同获罪,众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思,都摆出一副忠君爱国的模样来,要把罪人戴佳氏的家人一同问罪,以安大行皇帝在天之灵。
养出这样的女儿来,害死了这个国家的皇帝,你们不该内疚一下吗?
你们就没有过错吗?
也不知道她的家人把她送进宫时有没有想到自家女儿如此胆大包天。
不过话说回来,以这个世界的一贯逻辑,戴佳氏的家人这么培养她也没有错。谁让她是主角呢。就是没想到皇后母子俩来到了这里,还以暴力破局,把整个世界掀了个底儿朝天。
原著中因为没有皇后和太子,戴佳氏倒真的和皇帝真心相爱——虽然过程颇为艰辛。但这是建立在无限摸黑原太子的情况下的。
皇后作为母亲,无法对他人摸黑自己儿子的名声这种做法视而不见;承祜作为兄长,一向秉持着自家弟弟最棒的想法,更不能让别人欺负他。
自家弟弟是可以驮着他上天飞的啊!
就这样,母子合力,硬生生让原著被废的太子在五岁的年纪就登上了皇位。顺便刷新了大清皇帝登基的最小年纪。
穿上小了不知多少号的龙袍,承祜兴奋地要和弟弟炫耀。
皇后:“……”你赶紧停下,怕不是要挨打!
她想了想胤礽以前和她提起过的,似乎都没有在这么小的年纪就登基的。然而她到底晚了一步,承祜那边已经和胤礽联系上了,而且还叽叽呱呱地开始炫耀。
求本宫那小儿子的心理阴影面积。
求本宫这大儿子会挨多少下打。
皇后停了下来,就看着大儿子作死,反正保成是亲弟弟,应该不会下狠手……吧?
顶多就是飞上天不带他。
承祜炫耀完,像模像样地去登基了。第二天上朝,在朝会上他就呜呜哭着妖额娘。众臣不得已,只得中断早朝,求皇太后出面把她儿子哄哄。
他们实在哄不了孩子。
第三天,皇上又哭了。
第四天,皇上还在哭。
第五天,在皇上瘪嘴哭起来之前,众臣把皇太后请出来了,在朝堂上放了一道帘子,让皇太后“垂帘听政”。
其实就是让皇太后出来当个定海神针,别让小皇帝总哭。
赫舍里家也是支持的。
索额图瞪着眼睛说:“太后娘娘人品贵重,又是先帝皇后,今上生母,如何不能听政!”
听吧听吧,她一个妇道人家,能听得懂就怪了。当个吉祥物,哄孩子吧!
旁人看不见的角落里,新鲜出炉的皇帝太后母子俩露出了得逞的笑容。
也不知是这里的康熙脑子里全是精虫,还是他临死前没来得及说出口,总之,赫舍里芳儿并没有拿到垂帘听政的权利。所以,她得为自己争取这个权利。
想想她离开地府前听到的消息,大清朝不是照样出了两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吗?
况且,这时候还是清初,福晋们还有很大的权利,并没有像后来那样一步步被禁锢在后院儿中。
她是康熙帝的皇后,又是小皇帝生母,得到垂帘听政的机会可比后世那两个容易多了。
众臣刚开始只认为这是缓兵之计,等皇帝再大一点儿,还能天天看不到亲娘就哭?到时候皇太后就可以回后宫了。那个时候,正好他们家的女儿也大了,皇上到年纪也该立后了……
然而,众臣没想到的是,没等皇帝长大,皇太后就不需要那道帘子了……
清孝圣敬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之女孙,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康熙四年,入宫为皇后;康熙八年,生嫡长子承祜。康熙十一年,皇子早夭。康熙十三年,生宣帝。康熙十八年,敬帝遇刺,宣帝继位。宣帝时年年幼,后乃垂帘听政。有宗室欺帝年幼,以玉击之,后从帘后而出,拔剑斩之。众臣惶然,后斥臣子无能,不能护主,众臣皆叩首请罪。于是后撤其帘,置其座于御座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