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都有旧例吗,照着办就是,追封郭缊以彰恩德。”董卓又道:“至于南匈奴的事……”
虽然郭缊的事很顺利让刘协松了口气,但完全不能插嘴后续对南匈奴的战事安排也让刘协心中憋屈。
刘协垂下眼眸,暗暗捏紧拳头。
忍,他要忍。忍到能够掌权,忍到成为真正的大汉天子的那一天,否则辩哥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
并州的事很快有定论。发往并州的文书总共两道:
其一,郭缊战死有功,哀其事迹,追其职为中两千石,赐衣褥、棺、及官衣裳,以及金钱、布帛、谷若干。荫其四子,可入太学。
其二,加太原郡都尉谢晏为太原太守兼征虏将军,领军平叛。
董卓不打算亲自带兵让刘协有些失望。不过刘协对太原谢氏有些印象,太原谢氏能够参与讨董,可见是内心忠于汉室。
给这样的人升职没什么不好,刘协第一次在担任盖章机器的同时感受到一点自主支配权力的欣慰,因此十分配合地办好了事。
文书随后发往太原。
夜,相国府。
灯火通明的室内,笙乐声暂停,衣着清凉的舞女徐徐退下,室内仅留下三人。
董卓随手将情报扔到一旁,散落的纸上一字一句都是关于刘协衣食住行的详细记录,细节到每天上过几次厕所都有注明。
当然也会包括刘协今天有没有好好做一个盖章机器。
董卓眯着眼睛,冷哼一声道:“难得陛下这么配合,可见是心中对我早有不满。”
自从来到长安小皇帝就不太安分,董卓早就提防着对方使些小手段。皇宫里里外外都是他的人,包括小皇帝自以为招揽的那些宫女内侍。
董卓下首是一位中年文士。男人眉目炯炯,身形瘦削,脸色略显苍白,垂首沉默不语,似乎是身体不大舒服。
“文优……”
董卓下意识先点李儒的名字。发觉这人脸色不好看,本想关心两句,但又想到对方最近和自己置气,便不肯出言问候,只把目光投向吕布,“奉先,你觉得呢?”
吕布大马金刀地坐在席上,闻言豪声笑道:“不过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孩子,如何敢与义父相争?”
“哈哈哈,吾儿知我!”
吕布这话说到董卓心坎上。刘协左不过是个年仅十岁的稚童,还是靠他才登上皇位,再跳又能怎样,反正跳不出他董相国的手掌心。
对于刘协的种种小家子气的做法,董卓连嗤笑都不屑,更别提忌惮了。
“来,喝酒!”董卓开怀大笑。
酒过三巡,他又借着酒意抱怨道:“也是那帮家伙不安分,一天天净得找事,怎的就不知好好过日子?”
要是南匈奴也和他董相国一样,大家都安安稳稳过日子,肯定天下太平,哪来的这么多破事?
吕布放下酒樽,意气豪迈帝拱手请道:“不过是不通教化的胡人,义父若是担忧,儿愿为义父分忧,带兵出击!护义父高枕无忧!”
“区区南匈奴,何须我儿迎战!”董卓心中闪过一丝犹疑,面上却是不显,而是笑着朗声道:“不是有太原谢氏吗,只管让他们去打,就当做是投名状了!”
本意上,他就是不想让吕布离开身边才给太原谢氏加官。
长安城里看他不顺眼的人多得很,行刺、暗杀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吕布在身边,他的安全更有保障。
而且并州是吕布老家,吕布有杀丁原献媚的先例,让对方率兵离开司隶回并州,万一放虎归山怎么办?
用是用,防是防。反正他又不是皇帝,干嘛要操心天下事,让谢氏先打,打不赢再说。
董卓想了想,又道:“稍后就派人传信给谢氏。我不论他们用什么手段,尽快平叛,我要看到南匈奴首领的头送到我面前!否则……哼!”
太原谢氏和他暗中联络的事只有身边的几位心腹知道。
董卓之前充分吸取给袁绍等人大肆封赏然后被背刺的经验,为了吊着谢氏的胃口,只给对方小小地进了爵。
如今封个太守和将军,也算是喂饱了吧?
官职就是名头而已,给就给了,加官就有借口不出钱也不出人,几万并州军他绝对不可能放回。
缺钱缺人就让谢氏自己想办法,领了官不能不做事吧?反正只要不用他来操心,那就是省事。
董卓美滋滋地喝着酒,为自己的睿智感到自得。
“来人,奏乐!”长安城里多的是美酒和美人,这才是他该享受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