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几人谈话之际,张秋双手持着圣旨来到殿外,众人见状,纷纷下跪听旨。
张秋打开圣旨,缓缓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时局乱世,龙国内忧外患,朕着紫微星庇佑,幸得才人相助,终解内忧。谏议大夫闻舒力挽狂澜,此等人才,朕喜之爱之,特提封为正一品宰相,主管百官,为朕解忧。钦此!”
闻舒恭敬地接过圣旨,说道:“臣谢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秋又朝身后的太监使了个眼色,那太监便拿着官服朝宫门口走去,许是要将官服交给正在宫外等候的白棋。
紧接着,他又脸上堆笑地朝闻舒说道:“闻大人,哦不,该改口叫闻相了。陛下对闻相青睐有加,往后还请您多为陛下排忧解难。”
闻舒说道:“谨记公公教诲。”
说罢,张秋便又朝众人说道:“陛下已在殿内等候,各位请起吧。”
百官起身,有序地走进了大殿,闻舒和沈丘宜走在最前面。
昨日宫宴上杀伐激烈,陛下龙体受损,今日这早朝怕是会有大变故。百官们心中跟明镜似的,昨夜闻舒还对宰相一职十分抵触,这才过去不过一晚,陛下便将闻舒说服,其中门道如何,百官如何不知?
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帝在位时,仲家和姚家风光无限。现在龙锦华登基,闻家和沈家又变成了天子宠臣。
而这闻舒,显然不是善茬,既然能斗倒深耕龙国仕族多年的姚文清,其心机手段必然更加厉害。
待走进大殿时,龙锦华已经在龙椅上正襟危坐。闻舒原本还担心龙锦华右股上的伤会影响他今日的威严,现在看来是自己多心了。
见闻舒走在最前面,龙锦华脸上不由得浮起笑意。这种君臣一心的感觉,是他从八岁时就梦寐以求的。那时的他总想,自己如若是身份尊贵的太子,而子秋作为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伴读,待到他日登基后,子秋必然会成为自己最得力也最值得信赖的肱骨大臣。
即使这十年来始终天不遂人愿,但今日这结果是好的,龙锦华也算实现了心中所想。
众大臣下跪高呼陛下万岁,龙锦华一挥手,让他们起身,然后说道:“如今边境之危已是迫在眉睫,诸位爱卿可有好的对策?”
殿内,那个昨夜在宫宴上为闻舒说话的方大人率先站了出来,朝龙锦华说道:“陛下,臣以为兵力是一大棘手问题。突厥兵力多达十万,我朝兵力不过三万,当中还有许多伤残,眼下须得尽快从民间征兵,用以扩充兵力。”
尹兆伦也站出来说道:“陛下,兵力扩充须得尽快,但朝中仍缺乏得力的将军坐镇指挥,若是将来兵力征集到位了,朝中无能干将军对他们进行训练,将来面对突厥时也得是螳臂挡车啊。”
龙锦华沉吟了一下,这些都是龙国如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他看了方大人和尹兆伦一眼,问道:“两位爱卿可有对策?”
方大人和尹兆伦面面相觑,顿时沉默了。
龙锦华本也对他们不抱希望,政事于武将而言总是难于文官。见两人沉默不语,龙锦华又看向闻舒。
闻舒作揖道:“陛下,臣心中有一对策,只是事关重大,不知当讲不当讲?”
龙锦华戏也做足,说道:“爱卿但讲无妨。”
闻舒酝酿了一会儿,说道:“臣以为,兵力一事事关重大,但朝中得力干将太少,着实也是我朝一大忧患。”
此话一出,朝中百官俱是一惊。闻舒这话意思再明显不过,说的便是朝中干实事的官员太少,吃干饭的官员太多,龙锦华须得对朝中一众人等进行职位调换。
沈丘宜看向闻舒,脸上表情没有变化,似乎料到了闻舒会做此举动。
闻舒继续说道:“六部尚书,御史中丞,以及掌管各军的将军职位于我朝而言都至关重要,坐此位置之人须得为我龙国江山百姓干实事,做贡献。现在六部有许多职位仍然空缺,威武大将军战死,武官没了上级领导,现在也是一盘散沙,这些事情正摆在陛下面前,亟待陛下解决。”
龙锦华装作沉思的样子,问道:“爱卿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