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满心好奇,但这是人家的家事,郑里正不便多问,只是说了一番家和万事兴的话,然后就同意去做这个见证人。
除了郑里正,还又请了和宋家交好的两户人家的当家人做见证人。
一行人回了贺家,左氏让儿媳妇奉上茶水。
郑里正三人先是关心了一番贺明知,向他询问误报死讯的事,听他说了前因后果,不禁连连惊叹,说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贺明知谢了三人,言行得当,磊落大方,和多年前沉默寡言的印象截然不同。
郑里正想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以前他还不以为然,现在一看这话真是很有道理。
看看贺五郎,再看看贺家另四个儿子,真是比不了,连中了童生的贺谨荣在贺五郎的衬托下都略显逊色。当年要是贺五郎读书,说不定更有出息。
另两人也是这样想,本来觉得贺明知一回家就闹分家很不孝,现在又觉得这其中可能真有什么隐情,要不怎么分家出来的儿子态度这么大方,没分出来的反而显得局促不安?
贺谨荣不想再听他们多说,只想快把事情办完,所以连忙把分家文书拿出来。
贺大郎在爹的吩咐下拿给郑里正看了,贺谨荣又给两位叔伯念了一遍。
三人见他们准备这么充分,家产都已经分清楚,就明白这家是非分不可了,没有转圜的余地。他们也就没再多劝,只对贺二郎和贺明知说父母生养之恩不能忘,兄弟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兄弟齐心,其力断金,以后分了家也要互帮互助。
众人在分家文书上签字按手印,一户一份,里正拿了一份,总共四份,都要拿去县衙走个正式流程。不经过衙门同意的分家文书不算正式的分家,交税服役这些事还是算做一家,有什么财产官司,真打到县衙,哪怕你平时各过各的,到时也是按一家算的。
乡下许多人家都是私下分了家,也写了分家单,但没经过衙门,也不是没出过耍赖争产的事,但因为父母和徭役赋税,还有去县衙要交一笔更改户籍的费用,诸多原因,让不少分家的兄弟选择不走衙门。
贺家就是因为徭役引起的分家,肯定是要走一趟县衙。
说完分家的事,郑里正又问贺明知要盖房,有没有选好地址,现在说了,现县衙的时候一起上报,之后县衙会派人来量地、收钱。
贺明知问宋春花想要选在什么地方。
宋春花立刻说了一个地点,那边方便去种地。
贺珠珠躲在门外,听到这个地点,她很满意,那里离家里有段距离,离通往官道的大道更远,平时就算有来村里投宿的过路人也不会舍近求远跑到那里去。
贺明知没意见,她喜欢就行。
这时已经快过辰时,众人没再耽误,借了里正家的骡车就直奔县城。
等家里只剩下一群女人孩子,互相你看我我看你,有人欢喜有人忧愁还有人气愤不已。
赵兰草对宋春花道:“你这回可算是如愿了,以后就可以当家作主了。”
“你要愿意也可以啊,可你不敢,生怕沾不到光呢!”
“我沾光怎么了?四弟读书可是公中出钱,我们也是出力了的,不是白占便宜。我们又不傻,放着好好的老爷家的家人不当,非要分出去一辈子土里刨食。”
赵兰草觉得自己聪明着呢,宋春花这泼妇就会闹腾,一脑子水一肚子草,放着要到手的富贵不要,只图分家时那一点补偿银子。就那点银子现在看着不少,但贺五郎那身子骨总要吃药,没多久就会花完,到时看她找谁哭。
“说到读书,五弟居然自己起了个那么文气的名字,不会是嫉妒四弟读书好,以后有好前程,所以也给自己起个学名,过过干瘾吧?哈哈哈!”
宋春花见不得自己相公被嘲笑,冷笑一声:“我相公的名字起的就是好,明知,明事知理,是人都能叫这个名,倒是你男人,叫什么万金,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财迷,最重要的是这辈子能有万两金吗?有你这个败家媳妇一万个铜子都不会有!”
宋玉姑连忙在一旁劝说,想着分家也好,她真是懒得再当和事佬。
左氏早就回屋了,坐在炕上念佛,求佛祖快让贺谨荣中秀才,好让那不孝子和泼妇儿媳悔青了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