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114章 晨跑

第114章 晨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黎仁诚去云州没有随意找人,直接去了方四爷的商行。

方四爷长年跑商,认识不少镖户。给程颂介绍的这两个都是云州本地人,年纪也差不多,家里从父辈就开始做镖户,能力和人品都不错。因为孩子年幼,他们想近几年少跑些远途,方便照顾家里。

这两人都去云州的教学处听过诵读学过算术,听方四爷说雇人的就是教学处的主人,两人怀着敬意就来学田上工了。

虽说是来做护卫,但平日程颂出门都是雷冲曲湛跟着保护,他俩就是守着秀才院,防范进村的陌生人。这活儿本就十分轻省,前些时又从京城来了四个护卫,说是少爷的朋友派来的,也是负责护卫安全。

人手多了活儿却没多,两人觉着工钱太高心里发虚,没事儿的时候总是主动找活儿干。

程颂对张樘李江的勤快也很满意,既然干得活儿多,月底就给他们涨涨工钱。

骡车是程颂让张樘去城里订的。最近每日都要往云州运送西红柿鲜果,只靠王家那两辆不够用了。

这一批辣椒西红柿陆续成熟后,收成都能上万石。每日除了制酱、作坊工作餐的消耗,还会给章家送去一百斤,那道西红柿炒鸡蛋让食客们惦记大半年了。

但鲜果成熟得太多太快,必须找找别的销路。前些天程颂让王止装了两筐西红柿分别送去了云州的望景楼和李记果子行。

西红柿炒鸡蛋的名头望景楼也听过,去年派去品尝的厨师很快就把做法琢磨出来了,只是苦于没有原料。

见程颂派人送来了西红柿,虽然十文一斤的价格有些高,望景楼还是定了每日三百斤的货。这道菜的名头已经创出来了,云州也有不少好奇的食客,做好了肯定不愁卖。

李记果子行的掌柜没见过西红柿,先按每日一百斤订货,试卖三天后直接把订货量翻到了八百斤。

这果子酸甜适口,生食做菜都行,一些擅厨的主妇没几日就摸索出了做法。买去生食的更是不少,有些富家大户甚至每日三四十斤地采买。

虽然多开了销路,但五月制糖院还要忙活做杏干,制酱的任务都压在了新南村的作坊。怕鲜果用不完坏掉,周伏和程颂商量之后,又从县里雇了些临时做工的妇人,人手才算勉强够用。

李记果子行的东家有自己的果园,去年就给程颂供了不少红杏和金杏,今年杏树刚开始挂果就派人给程颂送了信儿。

红杏和金杏比野山杏的品质好得多,做出杏干价高也好卖,但周边不少百姓都等着收山杏换钱,收花摊子那里几乎日日都有人来问。

听村民说早熟的杏子可以摘了,程颂就吩咐收山杏的牌子可以挂出去了。

一文一斤的价格虽是不高,于那些辛苦上山摘杏的百姓而言已是难得的额外收入。

牌子挂出去后,这几日四个副队长都是格外忙碌。不但要收花收杏,还要留心把少爷要的红玫瑰单拣出来。花是收了不少,却也没见他做出多少玫瑰花皂。

……

开始晒制杏干后,谭三郎和谭四娘每日捧着话本在制糖院蹭吃杏仁杏干,谭大郎和廖阔则是一日不落地盯着水力磨坊的安装调试。

虽然是用了同一台筒车驱动,但为了保密技术和减少干扰,搅拌桶和水磨水碓安装到了两个隔开的木屋中。木屋都是架高的,类似齿轮传动的装置安在木屋下方。

水力磨坊建好那天,村民取来不少粮食试用,不用人力畜力就能转动磨盘,可是能省大力了。村民们排着队磨面磨豆,一时间很是热闹。

画砚背来小画板,认认真真绘制了两幅磨坊图,一幅要送给严昭,另一幅是谭大郎出了五两银子请他画的,说回到肃州也要建几间。

水力磨坊是程颂出钱建的,水磨和水碓全村人都可以随意用,搅拌桶是秀才院专用,每日都要搅上几大桶的皂液。

利用水力驱动搅拌桶制皂只要注意下料比例,掌握好时间取出原料装入竹筒就行了,耗费的体力值大幅下降。程颂把这活儿包给了吴老伯。

虽然年纪大了,但吴老伯耳聪目明,整日守在木屋里也不嫌无聊,反而对新差事十分满意,做得也很用心。

甩掉了每日制皂的辛苦,程颂把更多工夫用在了备考上,还在秀才院的院墙上也刷出一块小黑板,做了个院试倒计时牌。

每天一早梁言都记得替程颂把日期更新一下。这倒计时一开启,不止程颂,依旧窝在学田苦读的章清谢驰,还有最近新加入秀才院学习小组的陈卓都被小黑板上的数字拿捏住了,日日围桌苦读不敢懈怠。

同样伏案疾书的还有县令单筠。各村的麦收统计已经报上来了,虽然去年秋天的杂粮收成已经涨了不少,但今年的夏粮收成依旧算得上惊喜。

不仅原有耕田的收成涨了,开荒的田亩数也多了不少。这两项都是评定地方官员的考评主要标准,加上筒车和其它几样新农具的应用,今年这夏收的奏折,单筠写得是酣畅淋漓心花怒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