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113章 绑人

第113章 绑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两人出狱之后都觉着不甘心,他们倒没想着报复程颂,只是通过之前的探查知道秀才院里住的应是有钱人,而且防备松懈,想找机会从那院中捞一笔。

按这二人所想,上次被抓是不小心,实际上佃农村没什么防卫,找机会进秀才院偷些钱财应是不难。

不过他们刚放出来时严昭还没走,别说秀才院,他俩连进佃农村的机会都没有。正犯愁时却撞上了程颂带着孩子们来新南村采摘。

这两人蹲了两天,那个爬院墙被抓的贼人之前见过秀才院的几个孩子,认出了梁言兄弟,知道他们与程颂关系更近,这才找机会下了手。

抓着人之后他们哪敢上官道,直接就把梁言绑回了家。按他俩想的,最好是能从梁言嘴里问出制冰糖的秘密,然后用这个秘密去找糖商要钱。如果套不出秘方,就用梁言威胁程颂,不但要把制糖的方子问出来,还要讹一笔银子。

计划得倒是挺好,实施得也算有些运气,只可惜野心与现实差距太大。他们把孩子抓来不到一个时辰,家长就上门了。

程颂他们赶到时,这两人正在逼问梁言冰糖的制法。见孩子被绑住了手脚,程颂气得抄起个矮凳就朝这二人招呼过去。

两个贼人也是吃惊不小,刚想反抗却直接被曲湛踹翻了,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地挨了程颂一顿揍。

“少爷放心,我没有大碍,这二人是想要冰糖的制法,我什么都没说。”

梁言被解开绑绳后先是向黎仁诚道谢,又赶忙起来拉住程颂。

这么小的孩子被歹人抓来怎么可能不怕,但梁言忍住了没透露冰糖的秘密,还壮着胆子和两个贼人周旋,尽力拖延时间,盘算着如何找机会逃跑,根本没想到少爷和黎秀才这么快就找到自己了。

见程颂为自己气得脸色涨红,梁言心里发涨,想忍着不掉泪,怕自己一哭少爷肝火还得上升,气坏了身子。

可当少爷揍完了贼人,转身抱住自己询问他是否挨打受伤时,孩子还是没忍住,眼泪开了闸似的往外涌。

刚刚被捆着的时候虽然有些紧张恐惧,却一点没想哭,想着弟弟和少爷给自己壮胆。怎么少爷来了,自己也被救下了,反倒生出一肚子委屈来。梁言使劲眨眼睛想把眼泪止住,却奈何一点儿用没有。

“说了也无妨,一道方子而已,你没事最重要。”

程颂环住孩子轻轻拍着,心里终于安定了些。过了年才十岁的孩子落到两个贼人手中受到的惊吓定然不小,得让孩子把委屈都释放出来,程颂也不急,哄着孩子等他慢慢平静。

黎仁诚用刚才捆绑梁言的绳子将两个贼人捆好,一路押去了长宁县衙。路过新南村时梁文见到哥哥哭喊着就扑上来了,这孩子从哥哥丢了眼泪就没停,现在终于见到人了,也哭不动了,就是抱着人不撒手。

时间还够,谭家兄妹帮忙把孩子们带回佃农村,程颂黎仁诚把两个贼人直接押去了县衙。

巡查如此严密还有敢顶风作案的,大白天就敢绑孩子,还是刚放出去的惯犯,真是豁出命地给长宁安保工作抹黑啊。

为了不辜负这二人的努力,案子当堂就判了,每人五十大板加二十年流刑,几乎与死刑无异。

借着筒车和程颂的几个作坊,如今整个长宁都热闹了许多。程颂在县里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单筠早就担心过他的安全,还建议过程颂搬到城里居住。现下又出了绑人事件,难免旧话重提。

“多谢大人体恤,学生已经雇了护卫,这次确实大意了,日后会更加小心。”

搬离佃农村是早晚的事,程颂也不是非要留在村子里,只是以他今日的财力和名声,靠搬家肯定避不开蓄谋的歹意。

佃农村没有城墙护持,确实少了道屏障,但村里人员简单,对外人的警惕性高,安全性其实不低。

像今天这种谋划好的绑人,不论程颂住在哪儿,这些人都可能逮到下手的机会,总不能为了躲开他们不停地搬家。

程颂说雇了护卫也不是虚言。除了雷冲曲湛,四月底黎仁诚去云州也雇回来两个镖户。四个人护卫程颂和秀才院日常的安全是够了。

不过安全上的事多些小心总没错,程颂打算回去后再升级一下自家的安保级别。

谢过单筠后,他们先去章家肉铺买了不少酱肉,又去德安堂开了几副安神的汤药。

今天梁言梁文受的惊吓不小,程颂担心两个孩子,打算回去先好好哄哄,要是实在害怕得睡不着,就熬两副药压压惊。

回到秀才院已经是晚饭时间了,程颂让孙大把酱肉都切了给孩子们加餐。虽然被抓走的只有梁言,但紧张害怕的情绪肯定延伸到每个孩子身上了,都吃点儿肉缓解缓解。

可能是被绑走的时间不算太长,加上抱着少爷哭了一场,梁言的状态倒是好了许多。梁文下午哭多了,回到秀才院就睡了,这会儿刚被饿醒。

雷冲也回来了,不仅他自己回来了,后面还跟了四个,也是以前严昭的护卫,程颂他们都认识。

“严昭回来了?”

画砚抢着问道。

“未曾,少爷派我等来学田护卫程公子安全,这是少爷的信。”

为首一人掏出严昭的信递给程颂。

高度酒已经在京城上市了,一推出就受到了热捧。榷酒改为榷曲后,官办酒坊出的酒开始有了竞争压力,品质反而好了些,但销量还是一般。现如今京城不但有好几家会酿好酒的作坊,一些酒楼私酿的口碑都很是不错。

官办酒坊这次出新酒,还定价二两银子一斤,连许多朝中大臣都犯了嘀咕,怕是国库出了大窟窿,皇帝想要借卖酒从民间敛上一笔。

有言官连劝诫的奏折都备好了,只等着强卖的诏令一下就递上去。结果诏令没等来,却等来了一小坛味道香醇的新品官酿。

官酿靠味道不仅让言官收回了奏折,更征服了京城的酒客。二两银子是贵,但只要东西够好,京城从来不缺富人。听说官酿不但是新品,数量还不多,抢购的客人都快把酒坊的大门挤破了。

按盛宣原本的诏令,新酿都由京城的官办酒坊酿制,走运河送往各个州府售卖,结果半月过去了,每日近万斤的新酿连京城的需求都供不上,更别说出京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