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48章 小课堂

第48章 小课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等着做杏干的这几天,谭家兄妹确实日日都到学田拜访程颂,说是拜访,长眼的都看得出这俩人是来蹭吃的,寻常拜访哪有总带生猪肉上门的。

“程颂,你想不想去西边看看,这几个月是路最好走的时候,去我家可以请你吃烤鹿肉,还有甜瓜和西瓜。”

谭四娘没像程颂担心的那样缠上黎仁诚,反倒像个卖旅游套餐的,经常围着他转,抓着空就邀请他跟着自家商队一起走。可惜程颂不是哪家的厨子,否则她一定求大哥花大价钱把人请走。

听了画砚建议,她今日买了不少纯瘦肉过来,这糖醋里脊也是酸甜口,比第一天吃的锅包肉口感软嫩一些,还有能拌饭的汤汁,好吃!

烤鹿肉程颂不想尝试,尤其是野生的鹿,不过他对甜瓜西瓜挺感兴趣,听谭四娘描述,这甜瓜应该是哈密瓜的近亲或者就是哈密瓜,西瓜也是后世的西瓜,只是个头小些。

甜瓜西瓜不好带,程颂拜托谭大郎七月再来时帮他买些种子过来,按长宁的气候,也许能赶上种一波秋西瓜。

采摘小队扩编之后效率嗖嗖提高,衙门送来的杏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多。谭大郎为多带些杏干杏仁,让商队在长宁又多停了两天。

五天后,约定了七月再见的日期,谭家兄妹整顿好商队出发了。扫空了秀才院的库存加上五日的赶工,他们一共买走了八百多斤杏干和三百斤杏仁。

绢花样品他们也看到了,打算再来时把这买卖也谈下来,正在做的这批货因为程颂已经承诺全给方四爷,他们也不好插手,只能先等等。

除了瓜种,程颂还和谭大郎订购了一批西边产的胡椒孜然小茴香,这些调料长宁本地人很少用,售卖的商铺不多,一斤都要卖到百文以上,直接从谭大郎的商队买能便宜三成。

与谭家的买卖入账一百五十多两,程颂的现金流宽裕了不少。

黎仁诚带着梁言帮他算了一下杏干杏仁的制作成本,收杏果价格低到几乎可以忽略,饴糖贵一些,但自己做也比买来便宜不少,干柴和炒杏仁的调料价钱也不高,算上采摘小队孩子们的工钱和整个制糖院子每日的吃吃喝喝,全部成本也仅占售价的四成。

随着每日收杏量的增加,成品出得也多,人工和吃喝成本的占比还要下降,这个季节性买卖利润高得相当喜人。

赚钱了自然得庆祝,这五日为了赶工大家都挺辛苦,程颂昨天就订了二十个肘子,烧好后放入陶釜,在灶膛里放了根粗柴,用微火焖了一宿。

“买几斤肉做顿包子就行了,这么多肘子得费多少钱哦!”

昨天吴婶子按程颂教的帮忙烧皮去毛,叹着气替他心疼银子。

“包子平日也吃,这几日大家辛苦,东西卖出去了,犒劳一下吃顿肉也是应当。”

程颂笑着说,二十个肘子算上调料干柴还不到二两银子,现在制糖院大人孩子算下来六十多人呢,根本没花多少钱。

“这些孩子可不亏嘴,没听过哪家作坊铺子让工人随便吃的,家中爹娘也不能这么舍得,既是做工,等长大些挣钱多了让他们自己买去。”

院子里这些帮工总是庆幸自己得了这份工,遇到了心善大方的程颂,日日干得起劲吃得痛快,就是吃饱之后又怕这小东家过于大方早早把自己花穷了。

“同样的吃食,幼年尝过和长大之后再吃,总不是一个味道。”

这些娃娃放在千年后那都是祖国花朵的年纪,现在还得出来做工就够可怜了,要不是物资贫乏,他恨不能天天多给孩子们弄些好吃的呢。

不过程颂也理解吴婶子他们的想法,一点不嫌啰嗦,闲聊中将配好的调料放入锅中,二十个肘子一锅炖不下,要想大家都能吃过瘾,就得提早忙活多半天。

临近午饭,开大火加热的红烧肘子炖得软烂入味满院子飘香,几十个娃娃活儿都干不动了,齐齐望着灶房,这景象乐得程颂愣是磨蹭了多半刻,看够了才舍得把肉端出来。

吃饭的孩子多,程颂特意多炒了些糖色,肥肘子白米饭看着就腻,这么不健康的饮食放现代程颂指定不敢让他们多吃,但这些童工肚子里都没多少油水,偶尔吃一顿也无妨。

童工们没辜负程小厨的辛苦,吃得一个个小脸都快埋到饭碗里了,香得都不舍抬头。

新来的灾区儿童没两天就被老队员影响了工作作风,日日都是边干边吃。

起先程颂还怕他们天天吃多了杏干引起胃酸,可不知是这些孩子肠胃结实还是杏干放糖太多中和了酸味,几天吃下来没一个喊胃疼的。

后来还是黎仁诚给程颂讲了个道理,这些孩子就算有不舒服也不会告诉他,谁都怕丢了这份工作,真难受他们自己就会少吃,难受个一两次就知道分寸了,不用过于担心。

因果道理程颂明白了,可担心并没减少,反而更心疼这些孩子。

都吃这么多天了,现在也不好禁止,好在五六月水果多,程颂让王止代购了几筐胭脂桃,每日都洗好不少放在笸箩里,又给孩子们普及了一下杏干吃多了容易肚子疼的常识,告诉他们谁馋果子了就去取个桃。

城里的绢花作坊开工后一直是黎仁宁管着,程颂除了开工当天去露了一面,后面几天就守在制糖院了。

白天他力劝黎兄留在屋中安心读书,自己应付谭四娘顺便做饭。

毕竟是客商,也不能为了让人家赶紧走就怠慢了,晚上回秀才院讲算术,忙得一直没空再进城。黎母虽也日日都去,但她身体弱,能帮的忙不多。

送走谭家兄妹后程颂终于有空进城了,母亲和大姐都在那儿,黎仁诚也陪着走了一趟。

木簪和竹签的供货量上来之后,绢花作坊的七十多名雇工被黎仁宁按手艺分成了裁剪和粘贴两个大组,灾民中几个不擅手工的则被分去熬浆糊和扫院子整理废布。

做绢花不像做衣服能出那么多布头,废掉的那些顶多称得上碎布,按程颂想法是都不要了,但黎仁宁把这些碎布也都收集了,太碎的谁愿意要拿回家也能做个布扣,稍微大一点儿的就拼接粘成彩色的小绢花,配上竹簪效果也不错,就算方四爷那边不要,价格定得低些让王止他们挑出去卖应也不难。

黎仁宁和程颂说了作坊的进度,这三日下来,手巧些的工人一天能做个二三十支绢花,这还是怕出问题都做得慢些,等再过几日更熟练了估计人人都能达到这个速度。

为了赶工,刘实和陈卓家,甚至连学田的几个佃农都各自找了帮手,拆解分工之后每日都能做出几百个木簪竹签,程颂也没问过他们怎么分账,只要都能按照黎仁宁的要求保证供货量就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