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黎家人上了骡车,程颂自己带着画砚去刘实那里打算商量一下木簪的制作。
加上灾民,绢花作坊定下的工人有七十多,仅靠刘实和学田的几个业余木匠,木簪和插花杆的供货定是都有大缺口,必须多找些专业人员赶赶工。
陈卓两个妹妹确定能上工后就先回去了。他家离西城门不远,白日县里治安也好,陈卓也没什么不放心,他自己一直帮着程颂登记到了最后,听说要去订做木簪插花杆,主动说自己也跟去看看。
刘实打从接了程颂的订单就没停手,程颂到的时候他正在给簪子刷桐油,桌上的笸箩里放着已经做好的木簪,看着能有二十支左右。
这年代受工具限制,程颂猜测就是换个手艺更强的,也只是能将样子做得更精细些,数量上不会有太大差距,仅靠表姐夫一人肯定是供不上绢花作坊的用量。
听说绢花作坊扩张,木簪用量激增,刘实夫妻也有些着急。
“表姐夫可有相识的木匠,若能找来一起做活,簪子的价格提高些也无妨。”程颂说。
有些粗糙手艺的人不难找,普通百姓家做点简单的木器都是自己动手,能省则省。从他们中间找些帮手来削木锯形,手巧的木匠负责修整打磨,分工协作,做活儿的进度应是能快不少。
“我今日就出去找人。”
听完程颂的建议,刘实立马想出去找人。表弟说了,等绢花作坊的女工上手熟练了,每日几百个簪子不嫌多,那他这出货量可差远了。
“稍待,表姐夫还需问问哪家有竹匠或篾匠,竹签插花杆的数量也要多不少,学田那里肯定是供不过来。”程颂又说。
“插花杆是要何样式?”陈卓问道。
“就是用竹子做的细签。”
程颂在院子里扫了几眼,表姐知道他找什么,递了两根竹签插花杆过来。
前两日找村民试工时刘实也在,跟着一起做了几根,做完就拿回来当样子,还想着做完木簪也做些插花杆,现在肯定是没这功夫了。
“一文钱三根?”陈卓瞪着手中的竹签向程颂确认?
同样长度的竹筒一截才三文,算上耗损,一截竹筒至少能削出三五十根竹签,粗一些的可能削出上百根,程颂居然给了一文钱三根的高价,陈卓以为他不了解行情把价定高了。
“竹签插花杆本就是买的手艺,这价钱还算公道,不过表姐夫手艺好,插花杆做得又快又匀,磨得也光滑,要能做到这个程度,一文两根也可以,村民的手艺要差一些,但做的也能用,我按一文钱三根收。”
程颂悄声道,怕自己给村民低价的事被人听了去。
手艺有高低,做得好自然收购价也能高一些,不过学田那里的村民不但没人觉得价低,还都认为程颂给的是高价,也就他自己明白这是个什么价。
一支插花方四爷出价一百三十文,他买插花杆才给半文或三分之一文,没被打就不错了,不贵不贵。
“这手艺我家也有,颂弟若要得多,我也让家中做些。”陈卓今年二十,喊颂弟也合适。
“陈兄家也有木匠?”程颂问。
“家父做过木工,我与大哥也能做些简单的物件,像打磨这竹签并无难度,木簪也能做。”陈卓回道。
“哦?那甚好!”
与刘实商量好多雇人尽快多做木簪,又给陈卓带了一支木簪两支插花杆做样子,程颂他们就从表姐家出来了。
回去路上陈卓和程颂简单聊了自家情况。他家也是长宁县城人,家里就爹娘和兄妹四人。他爹和大哥在印坊做工,主要是刻雕版,不过这两年印坊的生意越来越差,所以家里也会做些木桶木盆之类的添补收入。程颂要的木簪竹签都算不得太精细,所以他家都能做。
程颂穿来几个月已经体会到了,普通百姓家有点小手艺很常见,家里什么东西坏了,简单的就自己修补了,另外农闲时还能做些个小玩意儿出来挣点银钱。
“书籍印制都是用雕版?”说到印刷程颂感兴趣,赶紧问道。
“自然,卖得好的书籍雕版价格也高,有的书肆不舍得花钱买就找匠人私刻。”
这回轮到陈卓放低音量了,他根本想不到程颂问的是印刷技术的当前水平,以为他没听说过私印的事,当个秘闻八卦呢。
程颂听完也不解释,只把活字印刷还没发明或是没有普及的知识点默记在小本本上。
聊完雕版,陈卓又说了母亲和妹妹还会做些绣片卖钱,但她们绣的图案普通,绣纺布铺给的价也不高,所以听说有地方招绢花女工,两个妹妹才会壮着胆子说去试试,倒是没想到招工的是程颂,很顺利就被录用了,说到此处陈卓没忍住又冲程颂抱了抱拳。
“难怪你常抄些志怪小说。”程颂抬手拦了他的谢,继续闲聊。
“我进县学是亲戚凑的钱,抄书赚的钱多是用来还债,亲戚家中也都算不得富裕。”陈卓解释。
……
等程颂带着画砚慢悠悠回到学田,黎仁诚和梁言已经先回来了。才分开两天,也不知画砚是如何爆发出了久别重逢的热情,冲着黎兄就冲上去了,他也跟上去先抱抱梁言再抱一下黎兄其他人也看不出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