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提供种子和代付县学半斗麦子打底,所有佃农都与程颂签下了合作种植的协议,只是近三分之二的人都选择了种黄豆蚕豆,周家和给程颂做工的几家人都选了种辣椒西红柿。
种蚕豆黄豆的都从程颂这里领了买种子的钱,种辣椒西红柿的就直接领种子。
登记的工作是梁言负责的,每户有多少亩地,打算种什么领了多少种子记录得很详细。
“这本子你收好,最好再誊录一份做底,做生意会记账能看懂账是基础,忙过这两日我抽空教你些算学知识。”程颂看过记录对梁言说。
“谢谢少爷!我一定仔细学!”梁言认真点头。
从捉拿贾二夫妻到谈好合作种植,连着七八天程颂都没怎么管过自家的买卖,幸好吴婶子他们能干,饴糖和杏干的制作一直没停,就是攒了不少杏仁没处理。
之前炒杏仁一直是程颂自己上手,现在不仅做绢花的事需要他安排,做成的这几样吃食如何销出去也要赶紧谋划,问过黎兄之后,他将炒杏仁的活儿交给了黎仁平。
当初黎家过于困难,只供得起一个孩子读书,黎仁平和黎仁安的学问都是大哥教的,不过这兄弟俩除了识字,对诗赋经义的学习都有些费劲,天赋非常一般兴趣根本没有。
如今全家人终于聚到一起,两个弟弟的学业黎仁诚也开始考虑了,打算从合山归来后就每日辅导他们的功课,至于学得如何只能边教边看。
黎仁平正愁没事做,听大哥说他租的五亩田已经撒好种子了,是前些日程颂雇人干的活儿,连定根水都浇好了。三弟在采摘小队里干得热火朝天,娘和大姐说是要帮忙做绢花,就剩他自己还不知道做什么,大半天都在给人打下手。现在听说要安排自己炒杏仁,他终于松了口气,可算找上活儿干了。
在程颂的讲解下黎仁平试着炒了两锅,就把下料顺序和火候掌握好了,他在家也不少帮忙做饭,这活儿学起来算不上难。
卸下炒杏仁的包袱,程颂进灶房取出压好的豆干。他早上去舅父家买了三十块豆腐,切片压上陶罐后才去的县学租院子,现在豆腐已经差不多压成豆干了,他又加了几味调料把压好的豆干炖煮成五香味的,稍微晾凉后切小块用蒜末辣椒酱炒好后就成了香辣豆干。
晚饭时程颂端出一大盆,除了几个太小的孩子吃不了辣,其他人都吃得斯哈斯哈地停不住嘴,油辣咸香还好咬,这菜也太下饭了!一顿饭满院子人都是边吃边议论程颂是怎么把豆腐炒硬的……
晚上程颂把剩下的豆干也全部炒好了,除开留了一盘给他和黎兄当夜宵的,其余的分装了三个陶罐,其中一罐送去了舅父家,让两个表哥明日卖豆腐的时候顺带卖着试试。
周家四口人晚饭时已经尝过了辣豆干,对这个买卖信心很足,没等程颂开口就告诉他又多泡了豆子,明日做好豆腐就给程颂送过去,让他多做点儿,肯定不愁卖。
次日一早等王止过来送干柴取豆腐时,程颂正在制作今天的豆干,要是别处买的豆腐,切片压制前最好再蒸一下,但舅父家的豆腐刚做好他就取来了,这步就省了。
取出昨日的两罐辣豆干,程颂让王止把其中一罐送去章家肉铺,剩下的一罐让他自己担去县城零卖。
零卖以小碗计数,一小碗的成本不到五文钱,程颂定的批发价是八文,零售价他建议是不超过十五文,这个价格昨日已经和舅父家说过了,毕竟三处一起卖,价格乱了容易生事端。
第一次试卖程颂也没收王止的钱,跟他说如果卖出去了就把钱给自己送来,卖不动就担回来。
程颂倒不担心因为味道卖不动,他怕的是县城百姓嫌豆干贵,要是没人买大不了再调价,刚开始卖价定得高些就是预留了调整的空间。
在合山做的绢花样本是买的现成木簪,程颂打算把成本再降一降,反正绢花簪子的重点在花,簪子的材质和工艺要求并不高,他问过舅父了,说是表姐夫就能做。
昨日他已经托表哥给表姐夫妻带了话,让他们今日过来商量做簪子,顺便给秀才院送些竹筒竹枝来。
插花杆程颂想着就用竹制的,打磨得比一般竹签子粗一圈就行。虽然用干树枝效果更逼真,但他担心折枝过多会伤了树,反正长宁附近有竹林,取材也容易,竹签做成的花杆规格相同,后期粘花也容易些。
舅父周伏说只打磨竹签很多村民就会干,不会干想学的他也可以教,这算不得什么保密手艺。要不是程颂要的量大,他带着两个儿子就能把这活儿做了,但现在家里做豆腐就快忙不过来了,程颂的豆干买卖一上,豆腐量还得加,实在分不出时间再干这个。
王止走后不久表姐夫刘实就推着两筐竹筒竹枝来了,竹子品种程颂不认得,够结实就行。
程颂说簪子也可以用竹子做,刘实建议还是做桃木的,质地合适样子好看,价格低木材也好找。
当初在合山杂货行买的桃木簪十五文一支,刘实看过之后说那是杂货铺加的价多,这个样式他做得话最多五文一支,要是需要打磨出个简单造型最多七文钱。
程颂觉得低,怕他因为是亲戚不好意思多要价,想多给些被刘实拒绝了,说这价格就很合适,材料都是他自己去山上找的不花钱,再者程颂要的就是素簪,又不需雕刻纹样,五文七文的工钱不低了。
刘实一个人只能忙活做木簪,竹签插花杆的制作还得雇人。打听一圈之后,程颂把村子里几个会简单木工的村民都请来了,让他们试试破竹子制竹签,要求长度在九寸左右,粗细不超过一般竹筷的三分之一,如果能再细些更好,不易折断就可。
这些村民都没有篾匠的手艺,不过程颂要的东西实在简单,几个人很快就把样品做好了,程颂看过觉得没问题就让他们领了竹筒各自回家做了,定的收购价是一文钱三根。
竹筒都分出去了,剩下的竹枝原本程颂是打算做簪子用的,虽然定了改用桃木,这些竹枝也不能浪费,还是打算做成簪子,不卖还能当个练手的教具呢。
把竹枝修剪成簪子不难,技术成熟的手艺人能做得挺高级,但程颂连手艺人都算不上,他只会依照竹枝原本的样子稍微修剪打磨一下,特别原生态。
黎仁宁等程颂做了两个就看明白了,竹簪削磨出样子后得用盐水煮,她和母亲一起上手没一会儿就收拾出了一锅。为了更结实,煮好后的竹簪还得离火烤到表面碳化。
黎家母女干活麻利,全忙完也就用了半天。第一锅几十个竹簪碳化好后程颂就开始绢花制作教学了。
黎家人的巧手果然是祖传的,母女俩做出的绢花比黎仁诚做得还要逼真立体。程颂果断拍板由她们全权主持绢花的制作,当然主要还是依赖黎仁宁,黎母毕竟身体弱做不了太多,等招到女工后担任个技术指导应是还行。
程颂给黎家人的工钱没太特殊,黎仁平和石头一样每日十五文,黎仁安和采摘小队其他孩子一样。
绢花作坊程颂想算作他和黎家合作,利润均分,没有意外被黎仁诚拒绝了,说这买卖从技术到销售都是程颂自己忙活的,他家人挣个工钱就很好。
程颂没争,黎仁诚的坚持他能理解,他俩没必要为这事掰扯。发工钱也行,黎家母女的工钱都是每月一千五百文,后面视售卖情况把分成当奖金发给她们一样的。
按这个标准,除了黎仁诚,家里其他人的收入加在一起每月都是三千多文,顺利的话一年就四十多两银子,相当于以前差不多三年的收入。
黎母要找程颂说工钱太高了,被黎仁诚拦住了。他当然知道这工钱订得高,可程颂的脾气他了解,这件事上自己拒绝也没用,程颂只会把账本亮出来说他赚得更多,然后再卖惨说自己有多需要人帮忙,甚至可能说着说着工钱还会涨,还是别去招惹他了,只和家里人说用心做工即可。
原材料和管理人员都到位了,工人还是问题。村里农户都领了种植任务,最近应该都在田里忙,也不能把各家留下做饭的女眷全找来做工,而且这活儿毕竟有点技术要求,最好还是找些手上灵巧的。
程颂思索之后决定公开招工,这次不仅加了试工环节,他还首次把招工范围延伸到了佃农村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