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快马加鞭,终于在第五日赶回了武夷城。
此时已经是落日时分,武夷城的城门朝南,夕阳便从侧面打来,一行人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叠影重重,同样的,也照耀得人脸阴暗与光明齐分天下。连续多日守在城门口,准备迎接赵望和归来的太常丞唐中朔脸色难看,想他堂堂太常丞,竟在城门等了几日,才把人给等回来,这比他们所预计的时间要长得多。
但是一想到赵望和位高权重,也不是他一介太常丞所能动摇的,何况太常虽为九卿之一,但向来不怎么受重视,他便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用手掌糊了一把脸。深秋的武夷城已然很冷了,这落日一没,直把人冷得直哆嗦。
唐中朔行礼,“太常丞唐中朔,参见长公主。”
赵望和掀开帘子,温和地道:“唐大人辛苦了。”
“殿下在外行军打仗,更是辛苦。陛下特意命微臣在此迎接,殿下一路劳苦,陛下甚是挂念。”
赵望和眉眼越加温和,“陛下圣恩,臣万分感激。待臣回府沐浴更衣,必进宫面圣。”
唐中朔说道:“今日已晚,陛下有言让您好好休息,进宫之事不急。”
“有劳。”
两人打了会儿太极之后分开,唐中朔和秦无遗回宫中复命,赵望和带回来的三百精兵则临时驻扎在武夷城外的兵营里,而她则是带领着几个亲兵直回长公主府。
长公主府坐落在皇城外不远处,可以说,这是距离皇城最近的地方,可见新启帝对赵望和的信任和看重。
长公主府里早已经得到消息说赵望和即将回府,老早就已经在准备着了,只是新启帝派了唐中朔迎接,他们便不好派人去城门口等着。
饶是如此,在赵望和的车马还没到之时,在门口张望的仆人就已经飞快地跑进了长公主府中叫了开来,“殿下回来了!殿下回来了!”
一石惊起千层浪,平静低调的长公主府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管家不知道从哪个角落冒出来,急急叫道:“快,快开正门,拆门槛!”
“来人,快去告诉公主,长公主回来了!”
待得车马靠近时,长公主正门已经大开,门槛也已经被卸掉。马车直入到长公主府中,印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的车马台。前方则是站着男女老少两三排的人。
谢知微一眼就看到了前方站在最中间穿着鹅黄色衣裙的女孩,她约莫七八岁的年纪,粉雕玉琢得好似画中人,眉宇能见几分赵望和年幼时的影子。恍惚间,谢知微好似看到了多年前的赵望和。
孩子便是赵望和的孩子,乃是颐国这么多年以来,第一个异姓公主。她姓尚,名言归。
谢知微当然知晓赵望和有个孩子,但是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她,她也没有想到会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见到。
只见尚言归小脸是紧绷的,但是可见眉眼处全是笑意,明明是高兴至极,又端着一张小脸故作镇定。谢知微见着这样的她,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她在尚言归身上看到了赵望和以前的影子。
她母亲也总是这样,明明是高兴的,非要端着脸,那时候的赵望和也没大尚言归几岁吧,也还是个孩子。
“恭迎殿下回府。”
府中人恭敬而高兴地行礼,赵望和就是随着这样的声音从马车上下来,她抬眸就看到了自己的女儿,眉眼一下子温柔了下来,“言归。”
尚言归起身,见着日思夜念的母亲,她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忍不住上前来,有些孺慕又胆怯,“母亲……”
赵望和伸手把她揽入怀中,尚言归只觉自己被拢入了温暖的海水中,一颗心随着海水在飘荡,舒服得让她掉下泪来。
一声轻笑从她头顶响起,赵望和带着笑意的温柔声音传递到尚言归的耳中,“叫阿娘。”
尚言归却叫不出来,她孺慕地紧紧抱着自己的母亲,把脸埋在她的胸前,无声地哭泣了起来。
府中人都感动得抹起了泪水,谢知微站在一旁见着赵望和的神情,有些怔松。
她从未见过赵望和这个样子,直到此刻,她才真的认知到,赵望和自书院离去之后,两人已经不再是无话不说的同窗了。
她们各自有了各自的发展,自己为了明国的安定付出了生命,而她,成了家,有了孩子,辅佐了新启帝,又领了军成立了唯一一支女营队伍。
她是在什么时候招了驸马的?谢知微使劲回想,却发现自己一点都想不起来。
赵望和是十五岁就离开了百川书院的,离开书院之后的赵望和直接回了国,最初始的时候,她们还有书信联系。谢念是十六岁因战乱而离开书院的,那时候还尚未听闻赵望和婚嫁情况,而后谢念就一直在打仗,根本没有心思打听书院同窗的情况。
而今看她的孩子都这么大了,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招了驸马有了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