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篇十
光和佐为一起看着相机里的视频。
开头一分钟,中国棋院的院长在对佐为说着正式的欢迎辞,佐为坐在一旁认真地听,不时微微颔首,蓝紫色的眼睛里写满庄重。
面对这些大人,佐为的举止就风度翩翩,睿智非凡,就像在新闻里那样,任谁看了都挑不出毛病来。
光已经无数次见过佐为这样的模样了,但每次看,心里都会感到奇妙。
光不由得联想到童年时那个窝在自己身边、包子一样纯真的佐为,总觉得眼前这个人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仿佛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蜕变。
佐为回来后,不仅是自己成长了,佐为也是。光产生这种感想。
光感到自己是变得细心而体贴,保留以前的开朗和热血之余,也逐渐摆脱了以前的任性和粗枝大叶;佐为则是变得越来越大气。佐为一出现在众人面前,便自信而从容,充满了现代围棋高手的气度,每一天都在为世界书写着崭新的围棋史。全世界都是见证者。
能够看到佐为的变化,光是很感激的。光简直没办法想象没有了佐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自己还是会有所成长吧,但绝对没有像现在进步这么快。
相机里面的视频继续播放着,中国棋院的院长还在致辞。
不过,屏幕太小了,他们俩看了好一会儿,实在觉得不方便,都看不清人们的表情,光只好按下暂停键。
“要不小光,你自己看吧,我去下厨,给你做我们平安时代的料理吃。”佐为提议道,站起身来。
“不用不用,你等会儿,我好像知道一个办法,可以把相机里的视频在电视屏幕上播出来。”光说,握住佐为雪白的袖子,示意他重新坐下来。
于是,佐为又坐下来,好奇地歪着头,看着光拿遥控器打开电视机。光又拿来好几条电线,接在相机和电视上。
光摆弄了好一阵子,终于成功了,相机里面的视频被放大了,呈现在43寸电视屏幕上,就像新闻里面的画面那样。
“咦,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做!我发现千年后这些带电的屏幕,功能都好强大啊!”佐为欢呼道,又摸摸光的头,毫不吝惜赞扬,“小光,也好厉害!”
佐为记得当年光不是很会操作电脑,一切都要靠三谷的姐姐来教……如今的光,真的是不同了,什么都会。
光看着佐为的样子又忍俊不禁:“其实很简单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你拿电线把电视和相机接起来就行了。比下围棋简单多了。晚点我来教你。”
“好呀好呀!”佐为很感兴趣,摇着雪白的公卿直衣袖子。
光其实很喜欢和佐为坐在一起看视频的感觉,像拥有了一双佐为的眼睛。
通过佐为用相机拍摄的一切,光也参与了佐为的生活。这让光找回童年时与佐为一起分享生命的感觉。
虽然我和佐为现在是两个人,但是现代有种种先进的技术,可以营造一种在一起的氛围,让我感觉到和佐为一直都不分开嘛!光高兴地想。
“小光,你要是喜欢看的话,我以后无论去到哪里,都会多拿相机拍的。我们再一起回家在电视机上看。”佐为留意到光的神情,笑着说。
“当然好啊!你多拍拍,我喜欢看你眼里这个千年后的世界。说不定,以后你拍的照片、这些视频可以放到mixi网站上,当那种日常生活给棋迷们看看。”光笑道,拿电视遥控器按,继续播起视频来。
***
中国棋院的窗外,碧空是湛蓝色的,金黄色的银杏叶飘扬着,在北京的风中绚烂而辉煌。
佐为很喜欢北京这幅深秋的风景,金灿灿的,带着历史流年的痕迹,像一匹从唐朝漂洋过海而来的最奢华的丝绸织锦。
佐为想起了千年前,他在平安京的宫廷里和贵族们一起赏红叶、下棋和读唐诗的样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平安朝贵族们都爱读李白的诗,佐为也记了不少。
对于佐为来说,围棋,就是这样的古时月,穿越时光,连接古今。
金黄色的银杏叶悠悠地飘落着,像是从千年前落到了今天。
***
“藤原老师,我们很欢迎您来到中国棋院。”视频里,中国棋院的赵院长说,“相信您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这一周下来,除了会是正式比赛外,各省队和俱乐部的棋手也会过来北京总部和您下棋。”
佐为已经从日程里知道这些,但是被中国棋院的院长当面说出来,效果还是很不同的。佐为感到浑身发热,心情澎湃不已。
蓝紫色的眼里写满了渴望,佐为连连点头:“我迫不及待和你们下棋,我看了各位的棋谱,我个人也有很多心得想要求证的,希望能听你们的意见。”语气同时传递出热烈的爱意和谦逊。那是他对围棋千年不变的爱,以及对高手们一如既往的憧憬。
从视频里看不到的地方,发出一声声欢呼,随后传来雷动的掌声,显然是中国棋院的大家都在一旁充满崇敬地看着佐为,看着他们在交流。
“塔矢老师,您对此有经验了,是吧?”等掌声停歇后,赵院长看向塔矢行洋。
塔矢行洋在一旁也看着佐为,点头道:“是的,中国棋手们的热情,我当时也是难以抵挡。就像是到北京来接受洗礼似的,他们每天都来挑战我,让我过上了比在日本时热闹得多的生活。”
“我在您的棋谱中感受到了,您的确是下出了有意思的围棋。”佐为认同道,“所以,我并不意外,您会选择继续留在中国棋院对局。”
中国棋院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塔矢行洋,这位身为日本人的棋士,在这里俨然成为了中国队的一员。这份宽容与开放,不禁让佐为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报道。
曾经,《朝日新闻》在报道塔矢行洋作为中国队选手出战阿含桐山杯时,特意赞扬了中国棋院的胸襟。文中写道:“这种举动,恐怕是日本人难以做到的。日本的围棋世界,百年来常因固执与守旧而踌躇不前。”
历史上,吴清源在日本的遭遇便是最好的例子。尽管吴清源在棋坛成就斐然,却因为民族身份和时代背景,在二战期间长期处于尴尬和孤立的境地。
《朝日新闻》认为从吴清源在日本得到的待遇本身,就可见日本人的民族性,“有着被动的攻击性,从骨子里反抗着改革,既暗暗希望本因坊的传统瓦解和倒下,却又对外来者的成功保持抗拒——这种矛盾深深根植于日本人的棋道观之中。
“日本人的围棋,就像日本这个国家和种种结构一样,需要一种力量,打着正统的旗号,才能引导他们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