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匾额下,是同样破旧的木门。
风雨蚀刻门板描出深深纹路,斜楔粗钉松动脱出,依托其上的门环被块木牌坠着吱嘎作响。
奉行拎起木牌,向正走来的赵结示意——
“每日敬香,仅限一人。”
好怪的规矩。
寻常庙宇庵堂巴不得香客似云来,莲母庵竟挂张告示把香客拒之门外。
不过,于她而言正好。
正好借这规矩,光明正大地把身后尾巴甩在门外。
素性、素缘二人早知有这规矩,往常年节来拜访问候,莲母庵均以此为由闭门谢客。本以为今日有太子开路,说什么也能叩开莲母庵的门。
可赵结却毫不犹豫地将她们拦在庵外。
甚至他自己,也只多看了奉行一眼便返回马车。
车帘一落,再无动静。
奉行扶正门环粗钉,用木牌来回锤敲,固定好门环后挂回木牌,轻拍门环叩门。
庵内传来声懒洋洋的回应:“请进。”
传音的风也变得懒散,慢腾腾挪到她身周沉落,耐心等待着。直到她推开门,方趁隙钻了进去。
她轻轻合起庵门,转身打量。
庵内建设稍显局促,一面院墙,三面围屋。
屋顶野草发荣滋长,屋檐青藤参差摇摆。
主殿坐北朝南,敞开着门,内无佛像金身,只挂张水墨画作。东西两侧各有两间,观门前陈设,东侧辟作灶房柴房,西侧两间则是卧房。
天井正中摆方铸铁鼎炉,内里无沙无灰,却盛半炉清水,水中荡有三朵金箔纸莲。
“素未谋面,还肯帮我修门,谢了。”
鼎炉近旁,一只藤椅在阳光里摇晃。
一名素衣女子窝进藤椅,一卷黄封经书搭着面庞,一瀑半湿青丝挂在椅背。青丝像自书中涌出,也似经文织成,随藤椅高低起落飘荡,在黄土地面扫出一道道细痕。
奉行看到她,莫名会想起宜巽。
这样好的天气,宜巽应该也像她一样在晒太阳。
奉行致歉:“来的不是时候,打扰师太消闲了。”
“门坏了有一阵子了。”女子懒懒出声,“可惜白天里阳光太好,我挪不动道儿,没空去找人修。多亏了你来。”
“工具不大趁手,只能暂作固定。若每日只一两人来,约么能坚持四五天。若来多些,一两日不到就会松动。若今日风再大些,夜里恐怕就要搅扰师太安眠。”
女子仍摇着藤椅,吱嘎吱嘎响个不停。
“西边里间那屋有家伙儿,帮人帮到底,有劳施主啦。”
“你那藤椅。”奉行向西去,“也该修了。”
挑妥工具出门,藤椅还在原地摇晃,人却消失无踪,只留本黄封经书孤零零躺在藤椅里,无助地被风翻着。
是寂灯批注版《心经》——本该在今日法会讲解的那本。
正门未动。
确定对方还在庵内,奉行安心做起工匠,动作熟练地把门环门框一并拾掇利落。
收工是正午。
奉行额间铺层细汗,站在庵堂外频繁开合木门,以检验修理成果——维修技艺精湛,再坚持三年五载不成问题。
最后再合庵门,正要拍动门环,转眼瞥见路尽头处,淳惠一路小跑回来。
“我记得你,你是胡施主的远亲。”淳惠喘息稍平,合掌行礼,“施主请随我来——咦?门环修好了?”
胡施主的远亲。看来淳惠见过逃筝。
一块石头落地,奉行转动掌中小锤:“我来得早,见庵门年久失修,正巧学过这门手艺。献丑了。”
“施主见过家师了?”
“见过了。”奉行回想起方才情境,会心一笑,“尊师与我,一见如故。”
那名素衣女子应就是莲母庵住持,法名寂我。
她向困惑的淳惠歪了歪头,随即推开庵门。
寂我端只粗碗迎门,“喝碗绿豆汤吧。”
初见寂我真容,奉行难免惊讶。
寂我和季真师出同门,理应年岁相当。
但眼前女子身量娇小,两眼清亮,更像与淳惠同龄。已经晾干的柔顺乌发被块釉蓝布巾半包住,衬得她肤色雪白,仿佛顷刻就会被太阳晒化。
“太子没来吗?”寂我递出汤碗,好奇问道,“我以为会是他来。”
“太子不会修门,自然是我来。”奉行抹去额间细汗,喝口绿豆汤解渴,“在下胡善,不知师太怎么称呼?”
“法名寂我,称呼随施主便。”寂我引奉行向主殿,再稍抬高些声调叮嘱淳惠道:“晌午记得多煮一个人的饭。”
淳惠应声钻进灶房。
刚进主殿,奉行就识出那副画作,是孟文椒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