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奉行高声喝止,秉香回步,“修福积德再好,也不能舍了自身的身康体健、长命百岁。列位掌柜心有顾虑,乃是人之常情。”
富贾们立时止了哭诉,借坡下驴:
“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还请这位女官体谅一二。”
“我们捐钱,灾民吃饭,然后井水不犯河水,这样最好不过。”
吵嚷声中,奉行高举线香。
一点火星微明,一截香灰跌落,一炷香燃近半。
她在一众掌柜面前踱步,续道:“我想,列位中应有掌柜经营有药材生意,该知道疫病有轻重之分。
“重者朝染夕亡,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轻者,若有良药,不日可愈;若无药医,或等自愈,或是丧命。
“而今灾民聚集城外至今已有月余,托王妃娘娘洪福,仰赖淳明法师慈悲,人群之中未见疫病发作,更无人丧命。可以见得,灾民并未携带疫病。列位掌柜尽可安心。”
话毕,又一截香灰跌落,她在一名掌柜身前停步。
眼前这人,她认得。
此人名叫左银沙,正是太平药行的掌柜。夏城太平药行、雨顺粮行,以及东岭杏字、山字商号,都是她旗下产业,目下由唐糕统管经营。
按照她立的规矩,东岭遭逢天灾,即便唐糕失踪,一众商号也可自主决断,捐资捐物,救扶灾民。纵然逃筝杳无音讯,城内几家铺面,也不该对城外灾民坐视不理。
然事实却是这一众商号,无一文捐助,无一人救济。
委实古怪。
“左掌柜。”奉行脸色一沉,声色却温,“我说得可对?”
左银沙猛地一个激灵,目瞪口呆,想不通对方怎会认得自己。
奉行连番追问:“左掌柜,是,或不是?”
被单独拎出询问,左银沙方寸大乱,吞吞吐吐:“是……不……”
“左掌柜经营太平药行,通晓医理。他也认为灾民并未携带疫病,诸位掌柜可还放心?”奉行再提声调,“众所周知,三月天灾,各州县进出通路被堵。
“好在如今朝廷已清开京城进出东岭的道路,各州县商路重新畅通指日可待。然而,纵使通开脚下的路,也必须有人去走,才能真正走出财路。
“这一遭灾,不仅是各商行对其余州县的往来贸易被断,生意停滞。长工农户同样被山洪绊住,招工恐生困难。而无论务农经商,人丁不可或缺。
“现今正在途中的百姓,都是翻山越岭而来,多是青壮劳力。虽说各行各业用工需求各有不同,但总也需要些赶车挑担的杂工、看家护院的护卫,这些活计他们完全能够胜任。
“况且,他们原本都是勤耕苦作的良民,只因天灾失了家园,不得已背井离乡,流落至此。
“列位掌柜常在寺内供奉,皆是宅心仁厚,菩萨心肠。若能施以援手,雪中送炭。这些百姓不仅会更加不辞辛劳,勤勉工作。还会铭记恩义,传颂功德。
“于列位而言,此举既能打通财路,财源滚滚。又能扶危济困,博得善名。
“届时赈灾钦差抵达夏城,听百姓颂声,知列位善举。再有太子殿下作保,王妃娘娘为证,上表朝廷,请得旌表,光耀门楣,流芳千古。如此,何乐而不为?”
线香又短几寸。
这番劝诱听完,富贾们开始动摇。甫一抬头,却见季真举帕擦额,身倾病态,全然不听奉行所言,避开众人目光,挪到廊间暂歇。
没有表态,胜似表态。
虽有太子作保,但东岭终究还是季真当家做主,富贾们心有忌惮,不敢擅自应承。
便成僵局。
赵结心中滋味难明。
寻常人等,多是欺软怕硬,她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待他是任意摆布,对待季真、淳明是咄咄逼人。对待这些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商人,却是格外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他们唯季真马首是瞻,她刚刚已经制住季真,并有筹码在手。既然需要他们帮忙,分明可以乘胜追击,迫使季真对他们施压,何故舍近求远?
仅是慈悲作祟?
还是另有打算?
赵结思忖无果,只顺着她的话再次表态:“危难当头能分贫振穷,扶危济困,理应扁表其门,以兴善行。②”
“有太子殿下许诺,列位掌柜还有何顾虑?”奉行瞥眼季真,再好言好语道,“且赈济所费资财,来年可作抵税款,定不会亏了列位掌柜的一片善心。”
富贾中有擅长计算的,已经按捺不住。
一名精瘦绸衫老者最先开口,赔笑说:“太子千岁在上,草民斗胆一言。草民是荣亨记掌柜,段书湖。今年突发山洪,不仅仅是农户绝收,我等商户的生意更是难做。
“三月至今,各商行生意都近乎停滞。旁人铺里的情况草民确实不清楚,只说草民的荣亨记,单单供铺里伙计吃喝就已经捉襟见肘。
“但我生在东岭,家乡有难,义不容辞。草民甘愿立契,荣亨记可收容二十人,只要无病无伤,都可以来荣亨记谋个活计。”
说完尤觉不足以陈明心志,又慷慨激昂补充道:“多的草民不敢夸口,但哪怕是勒紧裤腰、东拼西凑,也保证他们吃饱穿暖!”
有人带头,许多掌柜紧随其后,个个慷慨陈词,表尽救灾热忱。尚有迟疑的,被夹在中间,也勉为其难认下五人、十人的名额。
奉行托起残余线香,郑重拱手揖道:“多谢列位掌柜仁心善行。在下深知列位掌柜诚心正意,只是签契历来都要雇主雇工双方自愿,是以待熇州乡亲赶至,还要问过他们的意愿,方能定契。”
富贾们爽朗笑应:“那是自然。”
微风拂过,火星一刻不停地侵蚀线香,只差分毫就会吻上她的手指。她直起身,将线香敬放进炉。
最后一点香灰跌进炉内,一炷香终,余烟散归天地。
朱门红墙外,嘈杂的脚步声愈显清晰。
守卫举旗奔来,叩首报道:“启禀王妃,启禀太子,灾民已抵寺外。”